草船借箭
成语拼音
- cǎo chuǎn jiè jiàn
草船借箭成语解释
-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典故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成语典故
-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成语造句
- 在战争中,他巧用妙计,像诸葛亮草船借箭般轻松获取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成语故事
- 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争不断,各方势力角逐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最为强大。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则在诸葛亮等谋士的辅佐下,力图发展壮大。
当时,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对抗曹操。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命大都督周瑜领军抵御。周瑜才华出众,但心胸有些狭窄,他一直对诸葛亮的才智心存嫉妒。
在商议军事策略时,周瑜故意给诸葛亮出难题,要求他在短时间内筹集十万支箭。这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却从容不迫地答应了下来。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于是他心生一计。他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草船,并在船上布满了草人。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诸葛亮带领这些草船悄悄驶向曹操的营地。曹操的士兵在大雾中看不清情况,只看到有许多船只靠近,以为是敌军来袭,便纷纷向草船射箭。箭如雨下,纷纷射在了草人和草船上。
诸葛亮在船上悠闲地喝着酒,看着草船上的箭越来越多。等到曹操发觉情况不对时,草船上已经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诸葛亮于是下令调转船头,满载着十万余支箭顺利返回。
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多疑心理和大雾天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量的箭支,成功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故事也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他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草船借箭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力量或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中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虽未明确提及草船借箭之事,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孙刘联军与曹操之间的智谋较量。草船借箭的成功,为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草船借箭-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