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过饰非
成语拼音
- bǔ guò shì fēi
补过饰非成语解释
- 补过弥补过失;饰非文饰过错。指掩饰过错。
典故出处
-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16卷文士笔墨,为人补过饰非,往往如是。”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总是试图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这种补过饰非的行为并不能掩盖事实的真相。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蔡国。蔡国的国君蔡桓侯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
蔡桓侯有一位大臣名叫祭足,他为人忠诚且睿智。有一次,蔡国与邻国发生了一些冲突,蔡桓侯在处理这件事时犯了一些错误,导致局势变得更加紧张。祭足发现了这些问题,便诚恳地向蔡桓侯进谏,指出他的过失,希望他能及时改正,以避免更大的麻烦。然而,蔡桓侯却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不仅不听祭足的劝告,反而对祭足心生不满,认为祭足是在故意找茬。
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进一步恶化,蔡国陷入了困境。祭足再次焦急地向蔡桓侯进言,希望他能正视现实,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补救过错。但蔡桓侯却一心想着如何掩盖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去改正和弥补。他在众人面前强词夺理,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完全是一副补过饰非的模样。
祭足无奈地叹息道:“主公如此执迷不悟,不肯正视自己的过失,只想着用虚假的言辞和行为来掩饰,这对国家是极为不利的呀。”
《左传》中曾记载:“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蔡桓侯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补过饰非最终给蔡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邻国趁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蔡国由于之前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和弥补过失,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蔡桓侯这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经悔之晚矣。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当初若是能虚心听取祭足的意见,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犯错时,不要像蔡桓侯那样补过饰非,而应该勇敢地面对错误,及时采取行动去改正和弥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避免因为错误而导致更大的损失。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固执己见,以免陷入困境而不自知。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例都证明了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补过饰非-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