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過飾非

成語拼音

bǔ guò shì fēi

補過飾非成語解釋

補過彌補過失;飾非文飾過錯。指掩飾過錯。

典故出處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16卷文士筆墨,爲人補過飾非,往往如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總是試圖爲自己的錯誤找藉口,這種補過飾非的行爲並不能掩蓋事實的真相。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蔡國。蔡國的國君蔡桓侯是一個頗爲自負的人。 蔡桓侯有一位大臣名叫祭足,他爲人忠誠且睿智。有一次,蔡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衝突,蔡桓侯在處理這件事時犯了一些錯誤,導致局勢變得更加緊張。祭足發現了這些問題,便誠懇地向蔡桓侯進諫,指出他的過失,希望他能及時改正,以避免更大的麻煩。然而,蔡桓侯卻根本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不僅不聽祭足的勸告,反而對祭足心生不滿,認爲祭足是在故意找茬。 隨着時間的推移,局勢進一步惡化,蔡國陷入了困境。祭足再次焦急地向蔡桓侯進言,希望他能正視現實,採取正確的措施來補救過錯。但蔡桓侯卻一心想着如何掩蓋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去改正和彌補。他在衆人面前強詞奪理,試圖爲自己的行爲辯解,完全是一副補過飾非的模樣。 祭足無奈地嘆息道:“主公如此執迷不悟,不肯正視自己的過失,只想着用虛假的言辭和行爲來掩飾,這對國家是極爲不利的呀。” 《左傳》中曾記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蔡桓侯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的補過飾非最終給蔡國帶來了嚴重的後果。鄰國趁機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蔡國由於之前沒有及時調整策略和彌補過失,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蔡桓侯這才如夢初醒,但此時已經悔之晚矣。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當初若是能虛心聽取祭足的意見,勇於承認錯誤並積極改正,或許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然而,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犯錯時,不要像蔡桓侯那樣補過飾非,而應該勇敢地面對錯誤,及時採取行動去改正和彌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避免因爲錯誤而導致更大的損失。同時,我們也要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要固執己見,以免陷入困境而不自知。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事例都證明了勇於承認錯誤並積極改正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引以爲戒,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補過飾非-成語圖片

補過飾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