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如线

成语拼音

bù jué rú xiàn

不绝如线成语解释

原作不绝若线”。①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一样。②形容子孙衰落或后继者稀少。

典故出处

《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成语典故

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弱,不绝如线。★《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成语造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不绝如线,多亏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坚守,才得以延续至今。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弱小的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在众多强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时常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当时,卫国的君主虽然有心振兴国家,但无奈国力衰微,人才匮乏。 在卫国的朝堂之上,大臣们也是人心惶惶,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其中有一位忠诚而有远见的大臣,名为公孙般。他深知卫国如今的处境犹如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周边的强国对卫国虎视眈眈,不断地进行军事威胁和政治施压。卫国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国家的经济也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税收减少,财政困难。 公孙般日夜思索着如何才能拯救卫国,他积极地向君主进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策略。然而,实施这些策略需要时间和资源,而卫国此时恰恰最缺乏的就是这些。 在一次与强国的冲突中,卫国的军队遭遇了惨败,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公孙般心急如焚,他竭尽全力地组织力量进行抵抗,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急。 就在卫国似乎要走向灭亡的关键时刻,公孙般挺身而出,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艰难地与强国进行周旋。他用尽各种办法争取时间,努力寻找着转机。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卫国的局势开始慢慢稳定下来。虽然国家依旧弱小,但总算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勉强支撑了下来,就如同那根虽细却始终没有断绝的线一样,艰难地维系着。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如那不绝如线的希望,虽然微弱但却从未熄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总有一线生机,总有希望能够绝处逢生。

不绝如线-成语图片

不绝如线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