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絕如線
成語拼音
- bù jué rú xiàn
不絕如線成語解釋
- 原作不絕若線”。①形容局勢危急,象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一樣。②形容子孫衰落或後繼者稀少。
典故出處
- 《公羊傳·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成語典故
- 降及孝成,復加恤問,稍益衰弱,不絕如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成語造句
-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傳統文化的傳承不絕如線,多虧了一些有識之士的堅守,才得以延續至今。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弱小的諸侯國,名爲衛國。衛國在衆多強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時常面臨着被吞併的危險。當時,衛國的君主雖然有心振興國家,但無奈國力衰微,人才匱乏。
在衛國的朝堂之上,大臣們也是人心惶惶,對於國家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其中有一位忠誠而有遠見的大臣,名爲公孫般。他深知衛國如今的處境猶如在懸崖邊緣,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
周邊的強國對衛國虎視眈眈,不斷地進行軍事威脅和政治施壓。衛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國家的經濟也幾乎陷入崩潰的邊緣,稅收減少,財政困難。
公孫般日夜思索着如何才能拯救衛國,他積極地向君主進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發展的策略。然而,實施這些策略需要時間和資源,而衛國此時恰恰最缺乏的就是這些。
在一次與強國的衝突中,衛國的軍隊遭遇了慘敗,國土淪陷,百姓流離失所。公孫般心急如焚,他竭盡全力地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但局勢卻越來越危急。
就在衛國似乎要走向滅亡的關鍵時刻,公孫般挺身而出,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勇氣,艱難地與強國進行周旋。他用盡各種辦法爭取時間,努力尋找着轉機。
最終,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堅持,衛國的局勢開始慢慢穩定下來。雖然國家依舊弱小,但總算在這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勉強支撐了下來,就如同那根雖細卻始終沒有斷絕的線一樣,艱難地維繫着。
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和它的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就如那不絕如線的希望,雖然微弱但卻從未熄滅。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它們提醒着我們,無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總有一線生機,總有希望能夠絕處逢生。
不絕如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