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不义

成语拼音

bù rén bù yì

不仁不义成语解释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典故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害人与穿窬,因为不仁不义。”

成语典故

窥若辈之倒行逆施,是直欲陷吾元首于不仁不义之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五回

成语造句

他对待朋友的那种行为,简直令人不耻,完全是不仁不义之举。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在位时,娶了齐国的女子庄姜为夫人。庄姜容貌美丽,气质高雅,但却没有子嗣。 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女子厉妫,厉妫为他生下了孝伯,但孝伯很早就去世了。厉妫的陪嫁妹妹戴妫生下了公子完,庄姜便将公子完收为自己的养子。 卫庄公还有一个宠妾,生下了公子州吁。公子州吁自幼好武,性格残忍凶暴。卫庄公对他过分溺爱,从不加以管教。 大夫石碏看到这种情况,忧心忡忡。他多次劝谏卫庄公要好好教导公子州吁,不能任由他胡作非为,否则将来会给卫国带来灾难。但卫庄公根本不听石碏的劝告。 时光荏苒,卫庄公去世后,公子完继位成为卫桓公。公子州吁更加肆无忌惮,他纠集了一些同样不仁不义的人,妄图夺取卫国的政权。 终于,在一次机会中,公子州吁发动政变,杀害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卫国的国君。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卫国百姓的极大愤慨和不满。 石碏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决心为卫国除掉这个祸根。他联合陈国,设计将公子州吁诱骗到陈国并将其擒获。最终,公子州吁被处死,卫国才恢复了平静。 公子州吁的行为就是典型的不仁不义,他为了自己的私欲,不顾亲情和道义,杀害自己的兄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石碏的正义之举,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这个故事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不仁不义之人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公子州吁这样不仁不义的事例屡见不鲜,但也正是这些反面教材,让人们更加珍惜和维护仁义道德的价值,努力追求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不仁不义-成语图片

不仁不义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