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

成語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安如泰山成語解釋

形容象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典故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成語典故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爲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爲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成語造句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他都能保持鎮定,內心的信念堅如磐石,就像那安如泰山的巨石一般。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其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國王爲此十分憂慮,他召集了大臣們商議對策。 其中有一位大臣名叫李將軍,他智勇雙全,對國家忠心耿耿。李將軍主動請纓,願意率領軍隊去鎮守邊境,抵禦外敵。國王欣然應允。 李將軍到了邊境後,立刻整頓軍紀,加強訓練。他身先士卒,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在他的帶領下,軍隊的戰鬥力大幅提升。 一次,敵國集結了大批兵力,氣勢洶洶地前來進犯。李將軍毫不畏懼,他冷靜地分析局勢,制定了巧妙的戰略戰術。當敵軍來襲時,李將軍率領士兵們奮勇抵抗,打得敵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經過多次這樣的戰鬥,敵國深知李將軍的厲害,再也不敢輕易來犯。邊境地區逐漸恢復了平靜,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 國王得知這個消息後,龍顏大悅,對李將軍大加讚賞。他對衆大臣說:“有李將軍鎮守邊境,我國就如同泰山一般安穩,朕可高枕無憂了。”從此,李將軍的威名傳遍了全國,人們都稱讚他是國家的中流砥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多年後,李將軍年老體衰,不得不離開軍隊。但他爲國家所做出的貢獻,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而“安如泰山”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像泰山一樣安穩不動,不可動搖,也常用來形容事物極其穩固、可靠。就如同李將軍鎮守的邊境,因爲他的英勇和智慧,讓國家處於一種安穩的狀態,無懼外敵的侵擾。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那些爲國家和人民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都如同李將軍一樣,成爲了人們心中的英雄,他們的功績也如同泰山一般巍峨屹立,永不磨滅。

安如泰山-成語圖片

安如泰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