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杖则走
成语拼音
- dà zhàng zé zǒu
大杖则走成语解释
-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典故出处
- 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成语造句
- 当父亲生气要拿大杖责打时,他明智地选择了大杖则走,避免了正面冲突。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叫舜的人。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后又生下了一个弟弟象。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糊涂且脾气暴躁的人,后母则是个心地不善的人,而弟弟象更是被宠得骄横无理。
尽管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舜却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孝顺。他每天辛苦劳作,尽力照顾家人。然而,他的父亲和后母却经常无故刁难他,甚至对他打骂。
有一次,舜不小心犯了一个小错误,瞽叟得知后大怒,抄起一根大木棒就向舜打去。舜看到父亲气势汹汹的样子,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迅速地跑开了。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躲开,可能会受到更严重的伤害,而且他也不想让父亲背上打儿子的恶名。
邻居们看到舜这样的举动,都感到十分不解,有人问舜:“你父亲这样对你,你为何还要如此容忍?”舜微笑着回答道:“父亲若只是小杖责打,那是在教导我,我应当承受;但若是大杖,那可能会危及生命,我若不走,便是陷父亲于不义。”
舜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孝道。他明白家庭的和睦比一时的争执更为重要,他不想因为自己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后来,舜的美名渐渐传开,连尧帝都听说了他的事迹。尧帝为了考察舜,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处理一些政务。舜凭借着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将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最终,尧帝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舜以“大杖则走”的方式,不仅化解了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还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他的故事也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孝道的典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冲突时,我们要有智慧和度量去处理,不能一味地蛮干。同时,也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尤其是对待家人,更要以爱和宽容去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正如舜一样,尽管遭遇了诸多不公,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线,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大杖则走-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