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杖則走
成語拼音
- dà zhàng zé zǒu
大杖則走成語解釋
-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親用大棍子打他時,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親於不義。舊時宣揚的封建孝道。
典故出處
- 漢·劉向《說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曾參因爲種瓜誤點被父親毒打一頓,捱打後不省人事,醒來後還裝作很高興的樣子。孔子聽說後,非常氣憤,甚至不認他這個弟子。孔子說當年舜對待父親的責罰從來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對父親的孝心,曾參則陷父親於不義的深淵。
成語造句
- 當父親生氣要拿大杖責打時,他明智地選擇了大杖則走,避免了正面衝突。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叫舜的人。舜自幼喪母,父親續娶後又生下了一個弟弟象。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糊塗且脾氣暴躁的人,後母則是個心地不善的人,而弟弟象更是被寵得驕橫無理。
儘管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舜卻始終保持着善良和孝順。他每天辛苦勞作,盡力照顧家人。然而,他的父親和後母卻經常無故刁難他,甚至對他打罵。
有一次,舜不小心犯了一個小錯誤,瞽叟得知後大怒,抄起一根大木棒就向舜打去。舜看到父親氣勢洶洶的樣子,並沒有選擇反抗,而是迅速地跑開了。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躲開,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傷害,而且他也不想讓父親背上打兒子的惡名。
鄰居們看到舜這樣的舉動,都感到十分不解,有人問舜:“你父親這樣對你,你爲何還要如此容忍?”舜微笑着回答道:“父親若只是小杖責打,那是在教導我,我應當承受;但若是大杖,那可能會危及生命,我若不走,便是陷父親於不義。”
舜的這種行爲體現了他的智慧和孝道。他明白家庭的和睦比一時的爭執更爲重要,他不想因爲自己而引發更大的矛盾和衝突。
後來,舜的美名漸漸傳開,連堯帝都聽說了他的事蹟。堯帝爲了考察舜,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並讓他處理一些政務。舜憑藉着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將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最終,堯帝將帝位禪讓給了舜。
舜以“大杖則走”的方式,不僅化解了與父親之間的矛盾,還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仰。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傳頌,成爲了孝道的典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衝突時,我們要有智慧和度量去處理,不能一味地蠻幹。同時,也要學會理解和包容他人,尤其是對待家人,更要以愛和寬容去維護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正如舜一樣,儘管遭遇了諸多不公,但他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底線,最終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大杖則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