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材小用

成语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大材小用成语解释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典故出处

晋·石崇《许巢论》:“盖闻圣人在位,则群材必举,官才任能,轻重允宜,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成语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成语造句

一个博士生去做简单的数据录入工作,这无疑是大材小用。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辛弃疾的杰出人物。他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家效力,驱逐外敌,恢复失地。辛弃疾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文采斐然,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诗词。 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辛弃疾这样的人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重用。辛弃疾满怀豪情地投身军旅,渴望能在战场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朝廷却只是让他担任一些地方官职,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 有一次,朝廷派辛弃疾去治理一个小小的地方。虽然他在这个职位上也兢兢业业,努力为百姓做事,但他心中明白,这远远不是他能力所能发挥的极限。他常常感慨自己如同良驹被束缚在小小的马厩之中,无法尽情驰骋。 周围的人看到辛弃疾的处境,也都为他感到惋惜,纷纷私下议论说这简直就是大材小用。辛弃疾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真正的施展,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他治理地方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关心民生,使得当地的百姓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如此,他心中的那团火焰始终未曾熄灭,依然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真正地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辛弃疾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他的经历成为了“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让后人在提及这个成语时,不禁会想起他壮志未酬的无奈与遗憾。 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应该珍惜人才,让有才能的人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否则,就如同辛弃疾一般,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尽情施展才华的环境,让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材小用-成语图片

大材小用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