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疑未决
成语拼音
- chí yí wèi jué
迟疑未决成语解释
- 形容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处
-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内心纠结,思考了很久,仍是迟疑未决。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面临着一场重要的抉择。
这个国家的边境时常受到邻国的侵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王为此忧心忡忡,召集了大臣们商议应对之策。大臣们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案。
一派大臣主张主动出击,他们认为应该集结全国的兵力,给予邻国迎头痛击,以彻底解决边境问题,永绝后患。而另一派大臣则力主和谈,他们觉得战争会带来巨大的伤亡和损失,通过和平谈判,也许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生灵涂炭。
国王在这两个方案之间犹豫不决,迟迟未能做出决定。他一会儿觉得主动出击的方案很有气势,能展现国家的威严;一会儿又觉得和谈的方案更为稳妥,能减少伤亡。
时间一天天过去,国王依旧迟疑未决。边境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邻国的侵扰愈发频繁,百姓们怨声载道。
有一位智慧的老臣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决定向国王进谏,他对国王说:“陛下,如今形势危急,我们不能再迟疑下去了。就如同历史上的那些关键时刻,果断的决策往往能改变局势。昔日,越王勾践面对强大的吴国,也曾迟疑过,但最终他果断决定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才得以报仇雪耻,成就霸业。而如今我们若再迟疑,恐怕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啊。”
国王听了老臣的话,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犹豫,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定。最终,国王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决定先尝试和谈,如果和谈不成,再考虑出兵。
当国王做出决定后,大臣们立刻行动起来。和谈的队伍被派出,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与邻国达成了协议,边境得以恢复平静。百姓们对国王的决策纷纷称赞,国家也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抉择时,迟疑未决可能会导致错失良机,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像那位智慧的老臣所说的,借鉴历史经验,果断地做出决策,才能把握命运的走向,推动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迟疑未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