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疑未決
成語拼音
- chí yí wèi jué
遲疑未決成語解釋
- 形容拿不定主意。
典故出處
-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傳》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這個難得的機會,他內心糾結,思考了很久,仍是遲疑未決。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重要的抉擇。
這個國家的邊境時常受到鄰國的侵擾,百姓生活不得安寧。國王爲此憂心忡忡,召集了大臣們商議應對之策。大臣們提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方案。
一派大臣主張主動出擊,他們認爲應該集結全國的兵力,給予鄰國迎頭痛擊,以徹底解決邊境問題,永絕後患。而另一派大臣則力主和談,他們覺得戰爭會帶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通過和平談判,也許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生靈塗炭。
國王在這兩個方案之間猶豫不決,遲遲未能做出決定。他一會兒覺得主動出擊的方案很有氣勢,能展現國家的威嚴;一會兒又覺得和談的方案更爲穩妥,能減少傷亡。
時間一天天過去,國王依舊遲疑未決。邊境的形勢卻越來越嚴峻,鄰國的侵擾愈發頻繁,百姓們怨聲載道。
有一位智慧的老臣看到這種情況,心急如焚。他決定向國王進諫,他對國王說:“陛下,如今形勢危急,我們不能再遲疑下去了。就如同歷史上的那些關鍵時刻,果斷的決策往往能改變局勢。昔日,越王勾踐面對強大的吳國,也曾遲疑過,但最終他果斷決定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才得以報仇雪恥,成就霸業。而如今我們若再遲疑,恐怕會失去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啊。”
國王聽了老臣的話,陷入了沉思。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猶豫,意識到自己必須儘快做出決定。最終,國王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決定先嚐試和談,如果和談不成,再考慮出兵。
當國王做出決定後,大臣們立刻行動起來。和談的隊伍被派出,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與鄰國達成了協議,邊境得以恢復平靜。百姓們對國王的決策紛紛稱讚,國家也迎來了一段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要抉擇時,遲疑未決可能會導致錯失良機,帶來嚴重的後果。我們應該像那位智慧的老臣所說的,借鑑歷史經驗,果斷地做出決策,才能把握命運的走向,推動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遲疑未決-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