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之笔
成语拼音
- dǒng hú zhī bǐ
董狐之笔成语解释
-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典故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成语典故
- 晋灵公继位后,十分荒淫而骄横,他常站在楼上,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让身边的美人取乐。有一次厨师煮熊掌不合口味,晋灵公便把厨师杀了,并命人分尸八块,用竹篓装了抛尸荒野.相国赵盾(赵国君王的先人)对这些肆无法纪的行为非常愤慨,屡次向晋灵公苦苦进谏.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怀恨在心,要秘密除掉赵盾。赵盾闻讯,逃亡避难.赵盾的侄儿赵穿早已看清了晋灵公的腐败本质,趁他酒醉时将他杀死。之后,赵穿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复任相国。由于赵盾精明强干,得到朝野的普遍赞誉。史官董狐却持有不同意见,他毫不隐瞒地在史简中写道:“赵盾杀其君.”赵盾见后极为震惊,去找董狐解释自己并无杀君之罪。董狐坚持说:“你身居相位,国君被杀时虽然离开了都城,但并未走出国境;国君被杀后,你也没有办凶手,杀君罪名国相不负,当属何人?”后来,孔子听到了这件事,他评论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应受到称赞;赵盾也是“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实属冤枉。从此,后人便把“董狐之笔”作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加以颂扬。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干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
成语造句
- 历史上有许多史官都秉持着董狐之笔的精神,公正客观地记录着史实,不畏惧权贵的压力。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一个行为乖张、骄奢淫逸的君主。他广筑宫殿,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他的种种荒唐行径,让百姓们怨声载道。
大臣赵盾多次直言进谏,希望晋灵公能够改正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贤明的君主。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盾心生怨恨,决定除掉他。
晋灵公先是派了一批刺客去刺杀赵盾,但赵盾为人谨慎,刺客没有得手。一计不成,晋灵公又想出了一个更恶毒的主意。他设宴邀请赵盾,暗中埋伏了武士,准备在宴会上杀死赵盾。
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察觉到了危险,他奋勇保护赵盾,与武士们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战死。赵盾在混乱中逃脱。
赵盾的弟弟赵穿得知了哥哥的遭遇后,愤怒不已,他率领军队攻打晋灵公,最终杀死了晋灵公。
晋国的太史董狐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写下了“赵盾弑其君”这样的话。赵盾得知后,十分不满,他找到董狐,说:“晋灵公不是我杀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记载?”
董狐严肃地回答道:“你身为晋国的正卿,逃亡的时候没有离开晋国的国境,回来后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凶手,那么弑君的罪名不是你又是谁呢?”董狐的这一番话,让赵盾哑口无言。
董狐之笔,代表着一种公正客观、不畏权势的史官精神。他以事实为依据,如实记录历史,不因为赵盾的权势和地位而有所偏袒或歪曲。这种精神,成为了后世史官们的楷模。
在历史的长河中,董狐之笔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段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定捍卫。它提醒着后人,历史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不能被随意篡改或美化。无论面对怎样的压力和诱惑,都应该保持史官的良知和操守,用手中的笔,书写出真正的历史。正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秉持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董狐之笔所蕴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坚守正义,让历史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董狐之笔-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