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

成语拼音

dào bù shí yí

道不拾遗成语解释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典故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成语典故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成语造句

在这个治安良好的城市里,夜晚人们可以放心地在街上行走,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遗。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和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新的国王登基后,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广纳贤才,积极推行各种改革措施。他重视农业发展,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他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选拔出了一批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国王还加强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惩处,绝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社会治安也越来越好。 有一天,一位大臣向国王禀报:“陛下,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们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王听后非常高兴,他决定亲自去民间视察一番。 国王走在大街上,看到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看到一位老人不小心掉落了一枚铜钱,铜钱滚落到了路边,但是过了很久都没有人去捡。国王感到十分惊讶,他问旁边的百姓:“为何这枚铜钱没有人捡呢?”百姓们纷纷回答:“陛下,如今我们国家风气良好,人人都遵守道德规范,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会去拿。” 国王听后十分欣慰,他感慨道:“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啊!只有国家繁荣昌盛,百姓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此,这个国家一直保持着道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成为了周边国家羡慕和学习的榜样。而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提醒着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只有当人们都具备了高尚的品德,社会才会真正实现长治久安,道不拾遗也才会成为一种常态。

道不拾遗-成语图片

道不拾遗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