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遺

成語拼音

dào bù shí yí

道不拾遺成語解釋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典故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成語典故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認爲,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爲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一年以後,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人們不隨意拿取,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別的諸侯都對秦國心存畏懼。

成語造句

在這個治安良好的城市裏,夜晚人們可以放心地在街上行走,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和動盪,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新的國王登基後,決心改變這一局面。他廣納賢才,積極推行各種改革措施。他重視農業發展,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得糧食產量大幅增加。同時,他整頓吏治,嚴懲貪污腐敗,選拔出了一批清正廉潔、有能力的官員。 爲了維護社會秩序,國王還加強了法律的制定和執行。對於違法犯罪行爲,堅決予以懲處,絕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國家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社會治安也越來越好。 有一天,一位大臣向國王稟報:“陛下,如今我們國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姓們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王聽後非常高興,他決定親自去民間視察一番。 國王走在大街上,看到人們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看到一位老人不小心掉落了一枚銅錢,銅錢滾落到了路邊,但是過了很久都沒有人去撿。國王感到十分驚訝,他問旁邊的百姓:“爲何這枚銅錢沒有人撿呢?”百姓們紛紛回答:“陛下,如今我們國家風氣良好,人人都遵守道德規範,不是自己的東西絕不會去拿。” 國王聽後十分欣慰,他感慨道:“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啊!只有國家繁榮昌盛,百姓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從此,這個國家一直保持着道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氣,成爲了周邊國家羨慕和學習的榜樣。而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提醒着人們要注重道德修養,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正如《禮記·禮運》中所說:“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只有當人們都具備了高尚的品德,社會纔會真正實現長治久安,道不拾遺也纔會成爲一種常態。

道不拾遺-成語圖片

道不拾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