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成语拼音
- dào bù shí yí,yè bù bì hù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成语解释
- 遗:遗失的东西;户:门。东西丢在路上没有人拾走,夜里睡觉都不需要关门防盗。形容社会风气好
典故出处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西汉·戴圣《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成语典故
-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成语造句
- 在这个治安良好的小镇上,人们生活安宁,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人心惶惶。
当时的国王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广纳贤才,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任用了一位智慧而又公正的大臣,这位大臣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对犯罪行为严惩不贷。同时,国王也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家逐渐变得繁荣昌盛起来。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不再为生计发愁。而随着法律的严格执行和道德教育的普及,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国家的街道上,人们不再担心自己的财物会被偷走。即使有人不小心将贵重物品遗落在路上,也不用担心会被别人捡走据为己有,因为总会有好心人将其送还失主。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门闭户,因为大家都知道彼此是诚实守信的,不会有人趁机入室盗窃。
就这样,这个国家实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的约束,更是因为人们内心道德观念的提升。正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个国家,道德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他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政策,同时注重道德教化,使得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也出现了类似“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局面。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治安状况良好,更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互助。一个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努力去营造这样的氛围。虽然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相信我们也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