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动彼应

成语拼音

cǐ dòng bǐ yīng

此动彼应成语解释

这里发动,那里响应。

典故出处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君之于民,如脑筋于耳目手足,此动彼应,顷刻而成。”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场足球比赛中,球员们配合默契,进攻和防守都做到了此动彼应,最终赢得了比赛。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复杂多变。 有一次,秦国崛起并试图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周边国家构成了巨大威胁。赵国和魏国这两个邻国,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意识到如果不相互合作,就很容易被秦国各个击破。 赵国的将军廉颇和魏国的将军庞涓开始频繁接触,商量应对之策。当秦国对赵国发起小规模的侵扰时,魏国立刻做出反应,在边境集结军队,摆出支援赵国的态势。这让秦国不得不有所顾忌,暂时放缓了对赵国的进攻。而当魏国面临秦国的压力时,赵国也同样迅速行动,调动兵力予以呼应。 这种紧密的合作使得秦国企图轻易打破两国联盟的计划屡屡受挫。两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保持着高度的协调和配合,此动彼应,如同一个整体。 一次,秦国设计想要离间赵魏联盟。他们故意放出消息,说赵国准备在背后偷袭魏国。但魏国的庞涓将军并没有轻易相信,而是与赵国的廉颇将军进行了深入沟通,识破了秦国的阴谋。他们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一起,继续维持着这种紧密的协作关系。 在赵魏两国的此动彼应之下,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得逞其扩张野心。两国的百姓也因此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活。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此动彼应”的力量。在面对共同的敌人和挑战时,只有彼此呼应,协同行动,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就如同历史上诸多的联盟和合作一样,通过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抵御外敌,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验证,成为了国家之间交往和合作的重要原则。

此动彼应-成语图片

此动彼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