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動彼應

成語拼音

cǐ dòng bǐ yīng

此動彼應成語解釋

這裏發動,那裏響應。

典故出處

裘廷梁《論白話爲維新之本》君之於民,如腦筋於耳目手足,此動彼應,頃刻而成。”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這場足球比賽中,球員們配合默契,進攻和防守都做到了此動彼應,最終贏得了比賽。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複雜多變。 有一次,秦國崛起並試圖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周邊國家構成了巨大威脅。趙國和魏國這兩個鄰國,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意識到如果不相互合作,就很容易被秦國各個擊破。 趙國的將軍廉頗和魏國的將軍龐涓開始頻繁接觸,商量應對之策。當秦國對趙國發起小規模的侵擾時,魏國立刻做出反應,在邊境集結軍隊,擺出支援趙國的態勢。這讓秦國不得不有所顧忌,暫時放緩了對趙國的進攻。而當魏國面臨秦國的壓力時,趙國也同樣迅速行動,調動兵力予以呼應。 這種緊密的合作使得秦國企圖輕易打破兩國聯盟的計劃屢屢受挫。兩國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保持着高度的協調和配合,此動彼應,如同一個整體。 一次,秦國設計想要離間趙魏聯盟。他們故意放出消息,說趙國準備在背後偷襲魏國。但魏國的龐涓將軍並沒有輕易相信,而是與趙國的廉頗將軍進行了深入溝通,識破了秦國的陰謀。他們更加堅定地團結在一起,繼續維持着這種緊密的協作關係。 在趙魏兩國的此動彼應之下,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能得逞其擴張野心。兩國的百姓也因此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活。 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此動彼應”的力量。在面對共同的敵人和挑戰時,只有彼此呼應,協同行動,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就如同歷史上諸多的聯盟和合作一樣,通過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抵禦外敵,實現共同的目標。這種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驗證,成爲了國家之間交往和合作的重要原則。

此動彼應-成語圖片

此動彼應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