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量铢称
成语拼音
- cùn liáng zhū chēng
寸量铢称成语解释
- 论寸来量,论铢来称。比喻点点滴滴地计量,烦琐不切实用。
典故出处
- 宋·苏洵《史论下》欲寸量铢称,以摘其失,则烦不可举。”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生活中过于节俭,买东西时甚至对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这种寸量铢称的态度有时候让身边的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华的商人。李华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他对生意极其认真,对每一笔交易都精打细算。
李华在进货时,总是仔细地对比各个供应商的价格,一分一厘都要计较,务必做到以最实惠的价格进到最好的货物。他在店里售卖商品时也是如此,对每一件商品的定价都要经过反复斟酌,精确到每一个铜板。
有一次,李华准备进一批新的布料。他跑遍了周边所有的供应商,仔细对比每一种布料的质量和价格。有些供应商觉得他太过挑剔,甚至有些不耐烦,但李华却不为所动,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经过长时间的寻觅和比较,他终于找到了性价比最高的布料,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心里十分满足。
在店里,有顾客来买东西时,李华也会非常仔细地称量和计算。哪怕是几文钱的差价,他也会和顾客解释清楚。有些顾客觉得他过于斤斤计较,但也有不少顾客欣赏他的这种认真态度,因为他们知道在这里不会吃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的杂货店生意越来越好。虽然他在每一笔交易上都“寸量铢称”,但正因如此,他能够保证自己的利润,同时也给顾客提供了实惠的商品。他的名声渐渐传开,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前来光顾。
然而,李华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在背后说李华太过小气,不懂变通。但李华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坚信自己的经营之道是正确的。他认为,只有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最好,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类似李华这样的人。比如古代的一些著名商人,他们通过对成本和利润的精确把控,使自己的商业帝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和“寸量铢称”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虽然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寸量铢称”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面对各种资源和机会时,都需要有这种精打细算、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李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和努力,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虽然“寸量铢称”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小气的表现,但在正确的人手中,它却可以成为成功的秘诀。
寸量铢称-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