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量銖稱
成語拼音
- cùn liáng zhū chēng
寸量銖稱成語解釋
- 論寸來量,論銖來稱。比喻點點滴滴地計量,煩瑣不切實用。
典故出處
- 宋·蘇洵《史論下》欲寸量銖稱,以摘其失,則煩不可舉。”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生活中過於節儉,買東西時甚至對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這種寸量銖稱的態度有時候讓身邊的人覺得有些難以理解。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李華的商人。李華經營着一家雜貨店,他對生意極其認真,對每一筆交易都精打細算。
李華在進貨時,總是仔細地對比各個供應商的價格,一分一釐都要計較,務必做到以最實惠的價格進到最好的貨物。他在店裏售賣商品時也是如此,對每一件商品的定價都要經過反覆斟酌,精確到每一個銅板。
有一次,李華準備進一批新的布料。他跑遍了周邊所有的供應商,仔細對比每一種布料的質量和價格。有些供應商覺得他太過挑剔,甚至有些不耐煩,但李華卻不爲所動,依舊堅持自己的原則。經過長時間的尋覓和比較,他終於找到了性價比最高的布料,雖然過程很辛苦,但他心裏十分滿足。
在店裏,有顧客來買東西時,李華也會非常仔細地稱量和計算。哪怕是幾文錢的差價,他也會和顧客解釋清楚。有些顧客覺得他過於斤斤計較,但也有不少顧客欣賞他的這種認真態度,因爲他們知道在這裏不會喫虧。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華的雜貨店生意越來越好。雖然他在每一筆交易上都“寸量銖稱”,但正因如此,他能夠保證自己的利潤,同時也給顧客提供了實惠的商品。他的名聲漸漸傳開,吸引了更多的顧客前來光顧。
然而,李華的這種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嫉妒和不滿。他們在背後說李華太過小氣,不懂變通。但李華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堅信自己的經營之道是正確的。他認爲,只有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做到最好,才能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李華這樣的人。比如古代的一些著名商人,他們通過對成本和利潤的精確把控,使自己的商業帝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們對每一個細節的重視和“寸量銖稱”的精神。
在當今社會,雖然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種“寸量銖稱”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面對各種資源和機會時,都需要有這種精打細算、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價值。
李華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和努力,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積累,最終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雖然“寸量銖稱”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小氣的表現,但在正確的人手中,它卻可以成爲成功的祕訣。
寸量銖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