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

成语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分崩离析成语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典故出处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成语造句

这个国家因为长期的战乱和内部矛盾,如今已经变得分崩离析。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名为鲁国。鲁国曾经也是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鲁国的政治局面变得日益复杂,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一些大臣们心怀私利,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为了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不择手段。 当时,鲁国的国君虽然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权力却被众多贵族瓜分。这些贵族各自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支持者,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争斗。 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鲁国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还要面临着战争和动荡的威胁。社会秩序崩溃,道德观念淡薄,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与此同时,周边的诸侯国看到鲁国的这种状况,纷纷开始对其虎视眈眈。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扩张自己势力的好机会,于是不断地对鲁国进行侵扰和攻击。 鲁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国家面临的危机,试图劝说贵族们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外敌。然而,这些贵族们却根本听不进去,他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争斗中,无法自拔。 就这样,鲁国在内部的分崩离析和外部的压力下,逐渐走向了衰落。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变得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正如《论语·季氏》中所记载:“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鲁国的命运令人叹息,它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深刻的教训。它警示着后人,一个国家如果内部不团结,各自为战,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最终必然会走向衰败和灭亡。只有当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强大,避免重蹈鲁国分崩离析的覆辙。

分崩离析-成语图片

分崩离析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