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成语拼音
- bù jū yī gé
不拘一格成语解释
-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典故出处
-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成语典故
-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成语造句
- 在艺术创作中应该鼓励创新,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展现各种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成语故事
- 清朝的龚自珍是一位极具思想和才华的文人。
当时的社会,科举制度盛行,对人才的选拔有着严格而固定的模式。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因为不适应这种僵化的选拔方式而被埋没。
龚自珍对此深感不满,他看到无数有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的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他的眼中,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人才。
有一次,龚自珍参加一个文人聚会。在聚会上,大家纷纷谈论起当下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人抱怨说,许多有才华的人因为不符合刻板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龚自珍听后,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说:“如今之世,若仍拘泥于旧有的规则,怎能发现真正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让那些有独特才能和想法的人都能有机会展现自己。”
他的言论引起了在场众人的共鸣,但也有人质疑他的观点,认为打破传统会带来混乱。龚自珍却不以为然,他坚信只有打破这种僵化的模式,社会才能进步。
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龚自珍写下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呼吁社会要重视那些被忽视的人才,要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他在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唤起人们对人才的重视,让社会能够真正地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人才。
龚自珍的思想和言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未能立刻改变社会的现状,但却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了种子。他的不拘一格的理念,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去打破那些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拘一格”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成为了鼓励人们勇于创新、突破常规的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当社会需要变革和进步时,人们总会想起龚自珍的呼吁,想起不拘一格的重要性,努力去开创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
不拘一格-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