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
成語拼音
- bù jū yī gé
不拘一格成語解釋
-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典故出處
-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成語典故
- 龔自珍是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1792年,他出生於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象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菸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充滿着愛國熱情。他是個愛國主義者。 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裏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於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地在賽神。人們擡着玉皇、風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裏,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爲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而就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這首詩,全詩共四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中九州是整個中國的代稱。詩的大意說,中國要有生氣,要憑藉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在人們都不敢說話,沉悶得令人可悲。我奉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間來吧。 後來,人們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一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於一種規格、辦法。 詩裏還引申出“萬馬齊喑”這個成語,比喻空氣沉悶的局面。
成語造句
- 在藝術創作中應該鼓勵創新,打破常規,不拘一格地展現各種獨特的風格和形式。
成語故事
- 清朝的龔自珍是一位極具思想和才華的文人。
當時的社會,科舉制度盛行,對人才的選拔有着嚴格而固定的模式。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因爲不適應這種僵化的選拔方式而被埋沒。
龔自珍對此深感不滿,他看到無數有獨特見解和創新思維的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他的眼中,這個社會需要的是能夠打破常規、不拘一格的人才。
有一次,龔自珍參加一個文人聚會。在聚會上,大家紛紛談論起當下的人才選拔制度。有人抱怨說,許多有才華的人因爲不符合刻板的標準而被拒之門外。龔自珍聽後,站起身來,慷慨激昂地說:“如今之世,若仍拘泥於舊有的規則,怎能發現真正的人才?我們需要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讓那些有獨特才能和想法的人都能有機會展現自己。”
他的言論引起了在場衆人的共鳴,但也有人質疑他的觀點,認爲打破傳統會帶來混亂。龔自珍卻不以爲然,他堅信只有打破這種僵化的模式,社會才能進步。
爲了表達自己的觀點,龔自珍寫下了許多詩篇和文章,呼籲社會要重視那些被忽視的人才,要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在詩中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喚起人們對人才的重視,讓社會能夠真正地不拘一格地去發現和培養人才。
龔自珍的思想和言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雖然未能立刻改變社會的現狀,但卻爲後來的變革埋下了種子。他的不拘一格的理念,也激勵着後世的人們不斷去探索、去創新,去打破那些束縛人才發展的條條框框,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而“不拘一格”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成爲了鼓勵人們勇於創新、突破常規的象徵。在歷史的長河中,每當社會需要變革和進步時,人們總會想起龔自珍的呼籲,想起不拘一格的重要性,努力去開創一個更加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時代。
不拘一格-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