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聋振聩

成语拼音

fā lóng zhèn kuì

发聋振聩成语解释

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典故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成语典故

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成语造句

那声嘶力竭的呐喊,如同一记重锤,起到了发聋振聩的作用,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面临着诸多危机与挑战。朝政腐败,官员们贪图享乐,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社会秩序混乱,匪患猖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一位名叫张义的志士,他心怀天下,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看到官员们的不作为和百姓的苦难,决心要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唤醒那些沉醉在权力与欲望中的人们。 张义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呼吁朝廷进行改革,严惩贪官污吏,关心百姓民生。然而,他的声音起初就像投入大海的石子,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们对他的话充耳不闻,甚至将他视为眼中钉,试图打压他。 但张义并未气馁,他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他在市井之间,在朝堂之上,不断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引经据典,以历史上那些因腐败而亡国的例子来警示众人,希望能让他们幡然醒悟。 渐渐地,张义的声音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共鸣。他们也纷纷加入到张义的行列中,一起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如同惊雷一般,在整个国家回荡。 终于,朝廷中的一些明智之士也被张义等人的言行所触动。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推动改革,整顿朝纲。百姓们也被张义等人的精神所鼓舞,纷纷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困难。 张义的行为和言辞就如同那发聋振聩的警钟,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国家的未来。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为国家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社会陷入困境时,总需要有像张义这样勇敢无畏的人站出来,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推动变革和进步。即使一开始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唤起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在需要的时候,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发聋振聩-成语图片

发聋振聩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