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聾振聵

成語拼音

fā lóng zhèn kuì

發聾振聵成語解釋

聵:耳聾。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典故出處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成語典故

清朝時期,英國艦船經常侵犯中國領海主權,以保護向中國輸送鴉片的貿易,鴻臚寺卿黃爵滋憂心忡忡。他上《禁菸議疏》給道光皇帝,列舉大量的數據與材料證明鴉片的危害,提出爲了嚴禁鴉片,應不惜動用死刑,以達到發聾振聵的目的。

成語造句

那聲嘶力竭的吶喊,如同一記重錘,起到了發聾振聵的作用,讓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國家面臨着諸多危機與挑戰。朝政腐敗,官員們貪圖享樂,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社會秩序混亂,匪患猖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有一位名叫張義的志士,他心懷天下,對國家的現狀深感憂慮。他看到官員們的不作爲和百姓的苦難,決心要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喚醒那些沉醉在權力與慾望中的人們。 張義四處奔走,大聲疾呼,呼籲朝廷進行改革,嚴懲貪官污吏,關心百姓民生。然而,他的聲音起初就像投入大海的石子,並未引起太大的反響。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們對他的話充耳不聞,甚至將他視爲眼中釘,試圖打壓他。 但張義並未氣餒,他繼續堅持不懈地努力着。他在市井之間,在朝堂之上,不斷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他引經據典,以歷史上那些因腐敗而亡國的例子來警示衆人,希望能讓他們幡然醒悟。 漸漸地,張義的聲音開始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共鳴。他們也紛紛加入到張義的行列中,一起爲國家的未來而努力。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如同驚雷一般,在整個國家迴盪。 終於,朝廷中的一些明智之士也被張義等人的言行所觸動。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推動改革,整頓朝綱。百姓們也被張義等人的精神所鼓舞,紛紛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困難。 張義的行爲和言辭就如同那發聾振聵的警鐘,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爲和國家的未來。他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爲國家帶來了一線希望,也爲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社會陷入困境時,總需要有像張義這樣勇敢無畏的人站出來,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推動變革和進步。即使一開始會遭遇挫折和困難,但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喚起人們的良知和責任感,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擔當,在需要的時候,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爲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發聾振聵-成語圖片

發聾振聵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