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惠敌怨
成语拼音
- dí huì dí yuàn
敌惠敌怨成语解释
- 犹言报德报怨。
典故出处
- 《左传·文公六年》夷之蒷,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
成语典故
- 夫古人敌惠敌怨,不及其子。★明·张居正《答江兵宪蔡春壹书》
成语造句
- 与人交往要真诚,不要计较得失,否则可能会出现敌惠敌怨的局面,让彼此关系变得紧张复杂。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当时,郑国与邻国卫国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争端。卫国的国君常常对郑国心怀不满,两国之间时有摩擦。郑庄公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卫国的挑衅。
有一次,卫国又无故挑起事端,侵犯郑国的边境。郑庄公果断地派出军队进行抵御。在战争中,郑国的将士们英勇奋战,成功地击退了卫国的军队。然而,郑庄公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深知战争只是一时的解决办法,真正的和平需要通过外交和协商来实现。
于是,郑庄公决定采取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与卫国的关系。他派遣使者前往卫国,表达了郑国希望与卫国和平共处的愿望,并表示愿意放下过去的恩怨,共同谋求发展。卫国的国君在收到郑庄公的诚意后,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经过一番思考和权衡,卫国国君最终决定接受郑庄公的提议,与郑国改善关系。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缓和,边境地区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郑庄公这种能够不计前嫌,以和为贵的做法,正是“敌惠敌怨”的体现。他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与其让仇恨和怨念不断延续,不如放下过去的敌对情绪,以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曾经的敌人。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更多的冲突和战争,还能够为两国的人民带来和平与繁荣。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郑庄公这样能够做到“敌惠敌怨”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智慧的君主和政治家们深知,仇恨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破坏,而宽容和和解则能够开启新的篇章。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正如古人所云:“冤家宜解不宜结。”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像郑庄公一样,以豁达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要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而是要努力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敌惠敌怨-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