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惠敵怨

成語拼音

dí huì dí yuàn

敵惠敵怨成語解釋

猶言報德報怨。

典故出處

《左傳·文公六年》夷之蒷,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慾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忠之道也。’”

成語典故

夫古人敵惠敵怨,不及其子。★明·張居正《答江兵憲蔡春壹書》

成語造句

與人交往要真誠,不要計較得失,否則可能會出現敵惠敵怨的局面,讓彼此關係變得緊張複雜。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鄭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當時,鄭國與鄰國衛國之間存在着一些矛盾和爭端。衛國的國君常常對鄭國心懷不滿,兩國之間時有摩擦。鄭莊公爲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穩定,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衛國的挑釁。 有一次,衛國又無故挑起事端,侵犯鄭國的邊境。鄭莊公果斷地派出軍隊進行抵禦。在戰爭中,鄭國的將士們英勇奮戰,成功地擊退了衛國的軍隊。然而,鄭莊公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深知戰爭只是一時的解決辦法,真正的和平需要通過外交和協商來實現。 於是,鄭莊公決定採取一種更加溫和的方式來處理與衛國的關係。他派遣使者前往衛國,表達了鄭國希望與衛國和平共處的願望,並表示願意放下過去的恩怨,共同謀求發展。衛國的國君在收到鄭莊公的誠意後,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 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衛國國君最終決定接受鄭莊公的提議,與鄭國改善關係。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逐漸緩和,邊境地區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鄭莊公這種能夠不計前嫌,以和爲貴的做法,正是“敵惠敵怨”的體現。他明白冤冤相報何時了,與其讓仇恨和怨念不斷延續,不如放下過去的敵對情緒,以友善和寬容的態度去對待曾經的敵人。這樣不僅能夠避免更多的衝突和戰爭,還能夠爲兩國的人民帶來和平與繁榮。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鄭莊公這樣能夠做到“敵惠敵怨”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智慧的君主和政治家們深知,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和破壞,而寬容和和解則能夠開啓新的篇章。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個成語的深刻內涵,也爲後人樹立了榜樣。 正如古人所云:“冤家宜解不宜結。”在面對矛盾和衝突時,我們應該學會像鄭莊公一樣,以豁達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不要被一時的情緒所左右,而是要努力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敵惠敵怨-成語圖片

敵惠敵怨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