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

成语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赴汤蹈火成语解释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典故出处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成语典故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成语造句

为了帮助朋友实现梦想,他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国家面临着诸多的危机和挑战。有一位忠诚勇敢的将军,名叫李毅。 当时,敌国频繁侵犯边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毅看到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愤。他主动请缨,率领着一支军队奔赴前线。 在战场上,李毅身先士卒,毫不畏惧敌人的刀剑和箭矢。每一次战斗,他都如同猛虎一般冲向敌人,将他们杀得丢盔弃甲。他的士兵们也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个个奋勇杀敌,毫不退缩。 有一次,敌军设下了一个陷阱,将李毅和他的军队引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四周都是熊熊燃烧的大火,炽热的火焰烤得人几乎无法呼吸。但是,李毅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坚定地对士兵们说:“我们身为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就算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冲破这片火海,杀退敌人!”士兵们齐声高呼,跟随李毅义无反顾地冲进了火海。 他们在火海中艰难前行,身上的铠甲被烤得滚烫,头发和眉毛都被烧焦了,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最终,他们成功地突破了火海,杀得敌军大败而逃。 经过无数次这样艰难的战斗,李毅和他的军队成功地击退了敌国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他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国家,人们都对他的勇敢和忠诚赞叹不已。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为了正义的事业,不避艰险,奋勇向前的人。就像李毅将军一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英雄豪杰都如同李毅一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赴汤蹈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赴汤蹈火-成语图片

赴汤蹈火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