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

成語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赴湯蹈火成語解釋

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典故出處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晉·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成語典故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遊于山林,被稱爲“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後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說自己“志氣可託,不可奪也”。  接着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後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僞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餚來餵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嚮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於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鍾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成語造句

爲了幫助朋友實現夢想,他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時期,國家面臨着諸多的危機和挑戰。有一位忠誠勇敢的將軍,名叫李毅。 當時,敵國頻繁侵犯邊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毅看到國家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心中充滿了悲憤。他主動請纓,率領着一支軍隊奔赴前線。 在戰場上,李毅身先士卒,毫不畏懼敵人的刀劍和箭矢。每一次戰鬥,他都如同猛虎一般衝向敵人,將他們殺得丟盔棄甲。他的士兵們也被他的勇氣和決心所感染,個個奮勇殺敵,毫不退縮。 有一次,敵軍設下了一個陷阱,將李毅和他的軍隊引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四周都是熊熊燃燒的大火,熾熱的火焰烤得人幾乎無法呼吸。但是,李毅沒有絲毫的畏懼,他堅定地對士兵們說:“我們身爲軍人,爲了國家和人民,就算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今日,就讓我們一起衝破這片火海,殺退敵人!”士兵們齊聲高呼,跟隨李毅義無反顧地衝進了火海。 他們在火海中艱難前行,身上的鎧甲被烤得滾燙,頭髮和眉毛都被燒焦了,但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最終,他們成功地突破了火海,殺得敵軍大敗而逃。 經過無數次這樣艱難的戰鬥,李毅和他的軍隊成功地擊退了敵國的入侵,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他的事蹟傳遍了整個國家,人們都對他的勇敢和忠誠讚歎不已。 後來,人們就用“赴湯蹈火”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爲了正義的事業,不避艱險,奮勇向前的人。就像李毅將軍一樣,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個成語的真正含義,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英雄豪傑都如同李毅一般,爲了國家、爲了民族,不惜赴湯蹈火,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激勵着後人不斷前進,爲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赴湯蹈火-成語圖片

赴湯蹈火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