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
成语拼音
- fēng shēng hè lì
风声鹤唳成语解释
-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典故出处
-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典故
-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成语造句
- 敌军被我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逃跑的过程中简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 在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
当时,前秦皇帝苻坚野心勃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率领着庞大的军队南下,与东晋在淝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苻坚自认为兵力雄厚,胜券在握,根本没有把东晋军队放在眼里。然而,东晋军队在将领谢玄的指挥下,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前秦军队。前秦军队在败退的过程中,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士兵们风声鹤唳,只要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以为是东晋军队追杀过来了。他们不顾一切地逃窜,互相践踏,死伤无数。苻坚本人也在混乱中受了伤,狼狈地逃回了北方。
经此一役,前秦的国力大损,一蹶不振。而东晋则趁机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保持了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风声鹤唳”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它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听到一点动静就非常恐惧。就如同前秦的士兵们,在战败后草木皆兵,风声和鹤唳声都能让他们陷入无尽的恐慌之中。这也警示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能盲目惊慌,否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那些因为惊慌失措而导致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学会在困境中沉着应对,以智慧和勇气去克服困难。正如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避免重蹈“风声鹤唳”的覆辙。
风声鹤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