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拼音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解释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典故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看到草木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成语造句

战场上敌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真可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在西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崛起,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其中,前秦的苻坚逐渐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势力日益强大。 苻坚野心勃勃,妄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率领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派出了以谢玄为首的军队进行抵抗。 苻坚的军队数量众多,一开始气势汹汹,东晋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成功地击败了苻坚的大军。 前秦军队在战败后,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恐慌之中。士兵们在逃亡的过程中,风声鹤唳,只要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以为是东晋军队追来了,吓得惊慌失措。他们看到路边的草木,也误以为是东晋的士兵,心中充满了恐惧。 据《晋书·苻坚载记》记载:“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这便是“草木皆兵”的由来。 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前秦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其庞大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在不久后被杀,前秦政权迅速瓦解。而东晋则借此机会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保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 淝水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也让“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流传千古。它们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极度恐惧和惊慌时的状态,提醒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无端的恐惧所左右。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战争的胜负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多寡,更取决于战略、战术以及士兵的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而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图片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