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非罪

成语拼音

gōng yě fēi zuì

公冶非罪成语解释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

典故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公冶长非常聪明,能懂得鸟语,一次他从卫国返回鲁国,听到鸟儿们在招呼前往清溪吃死人肉,就告诉死者的母亲。村官判公冶长有罪就把他关入大牢。60天后,公冶长听麻雀说有车谷子翻了,村官去验证果真如此,证明他是无罪的。

成语造句

他一直被误解,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简直就是公冶非罪,令人愤慨。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公冶长的人,他博学多才,精通鸟语。 公冶长家境贫寒,但他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善良。一天,公冶长在山中行走,忽然听到几只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交谈。他仔细聆听,竟听懂了鸟儿们的话语,原来它们在说不远处有一头摔死的羊。公冶长顺着鸟儿指引的方向找去,果然发现了那头羊,便将其带回了家。 然而,这一事情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知晓了。他们嫉妒公冶长的才能,便心生恶意,向官府告发公冶长,说他偷了别人家的羊。官府未经详查,就将公冶长逮捕入狱。公冶长在狱中倍感冤屈,他深知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只是因为懂得鸟语而遭此横祸。 周围的人听闻此事后,纷纷为公冶长鸣不平,认为他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他的朋友们四处奔走,为他申诉。经过一番周折,官府最终查明了真相,还了公冶长一个公道。 公冶长虽然历经磨难,但他的品德和才能依然备受人们敬重。他的遭遇就如同历史上许多被冤枉的贤良之人一样,尽管遭受不公,但终究会真相大白。“公冶非罪”这个成语也就此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遭受无端的指责和冤枉,就像公冶长明明没有犯罪,却被诬陷一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公冶长这样被冤枉的人并不少见。比如,汉朝的名将李陵,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遭遇数万敌军围困,虽奋勇杀敌,但最终寡不敌众而兵败投降。然而,汉武帝却听信谗言,将李陵全家诛杀,李陵从此背上了叛国的罪名。但实际上,李陵是无奈之举,他心中依然眷恋着汉朝。这也是一种公冶非罪的体现。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在面对他人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轻易相信无端的指责和谣言,以免给无辜之人带来伤害。同时,当我们自己遭遇不公时,也要像公冶长一样,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相信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公冶非罪-成语图片

公冶非罪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