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非罪

成語拼音

gōng yě fēi zuì

公冶非罪成語解釋

形容無辜蒙冤或入獄

典故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公冶長非罪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公冶長非常聰明,能懂得鳥語,一次他從衛國返回魯國,聽到鳥兒們在招呼前往清溪喫死人肉,就告訴死者的母親。村官判公冶長有罪就把他關入大牢。60天后,公冶長聽麻雀說有車穀子翻了,村官去驗證果真如此,證明他是無罪的。

成語造句

他一直被誤解,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簡直就是公冶非罪,令人憤慨。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公冶長的人,他博學多才,精通鳥語。 公冶長家境貧寒,但他品德高尚,爲人正直善良。一天,公冶長在山中行走,忽然聽到幾隻鳥在枝頭嘰嘰喳喳地交談。他仔細聆聽,竟聽懂了鳥兒們的話語,原來它們在說不遠處有一頭摔死的羊。公冶長順着鳥兒指引的方向找去,果然發現了那頭羊,便將其帶回了家。 然而,這一事情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知曉了。他們嫉妒公冶長的才能,便心生惡意,向官府告發公冶長,說他偷了別人家的羊。官府未經詳查,就將公冶長逮捕入獄。公冶長在獄中倍感冤屈,他深知自己是清白無辜的,只是因爲懂得鳥語而遭此橫禍。 周圍的人聽聞此事後,紛紛爲公冶長鳴不平,認爲他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他的朋友們四處奔走,爲他申訴。經過一番周折,官府最終查明瞭真相,還了公冶長一個公道。 公冶長雖然歷經磨難,但他的品德和才能依然備受人們敬重。他的遭遇就如同歷史上許多被冤枉的賢良之人一樣,儘管遭受不公,但終究會真相大白。“公冶非罪”這個成語也就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一個人遭受無端的指責和冤枉,就像公冶長明明沒有犯罪,卻被誣陷一樣。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公冶長這樣被冤枉的人並不少見。比如,漢朝的名將李陵,他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遭遇數萬敵軍圍困,雖奮勇殺敵,但最終寡不敵衆而兵敗投降。然而,漢武帝卻聽信讒言,將李陵全家誅殺,李陵從此背上了叛國的罪名。但實際上,李陵是無奈之舉,他心中依然眷戀着漢朝。這也是一種公冶非罪的體現。 我們應該從這些故事中汲取教訓,在面對他人時,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要輕易相信無端的指責和謠言,以免給無辜之人帶來傷害。同時,當我們自己遭遇不公時,也要像公冶長一樣,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相信真相終究會大白於天下。

公冶非罪-成語圖片

公冶非罪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