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不校

成语拼音

fàn ér bù jiào

犯而不校成语解释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典故出处

《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成语典故

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成语造句

与人相处时,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即便他人冒犯了自己,我们也要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做到犯而不校。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卫国,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在卫国,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大夫,名叫遽伯玉。遽伯玉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次,遽伯玉乘车外出,在街道上行驶的时候,一辆马车突然从旁边冲了出来,差点就和遽伯玉的马车相撞。驾车的车夫非常生气,他大声地斥责对方,然而遽伯玉却制止了车夫,他平静地说:“不要这样,不必和他计较,也许他有急事呢。”车夫虽然心中不忿,但还是听从了遽伯玉的话。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遍了卫国,人们对遽伯玉的豁达和宽容更加钦佩。有人不解地问遽伯玉:“为什么别人差点撞了您,您却不让我们计较呢?”遽伯玉微笑着回答道:“与人相处,多一份宽容,就少一份争执。如果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争吵不休,那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麻烦。我选择犯而不校,这样可以让生活更加和谐。” 遽伯玉的这种品德也影响了卫国的许多人,在他的感召下,卫国的社会风气变得更加和睦。人们学会了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不再为一些小事而争执不休。 在《论语》中也曾记载过孔子对于遽伯玉的赞赏,孔子说:“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遽伯玉高尚的品德和处世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遽伯玉这种犯而不校的精神。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者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不要急于争论和指责,而是要保持冷静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还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宽容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友谊,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正如遽伯玉一样,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犯而不校的真谛,成为了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用犯而不校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

犯而不校-成语图片

犯而不校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