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国学3000

纸贵洛阳

成语拼音

zhǐ guì luò yáng

成语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典故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成语典故

西晋文学家左思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以辞藻华丽而出名。他写《齐都赋》时就小有名气,作为“著作郎”,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及张载、卫王灌、张华等为之批注作序,一时洛阳抄写该书成为时尚造成纸价上涨。

成语造句

西晋时期的左思,凭借一篇《三都赋》让当时的文人墨客争相传阅,一时间造成了纸贵洛阳的局面。

成语故事

在西晋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贫寒,但他自幼勤奋好学,极具天赋。 左思成年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着极高的追求。当时,他决心要写一篇能够震撼世人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名为《三都赋》的鸿篇巨制。 这篇《三都赋》分别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都城的壮丽景象、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左思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和严谨的结构,将这三个都城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呈现在读者眼前。 然而,一开始,左思的《三都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许多人甚至嘲笑他,认为他不自量力,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好作品呢。但左思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价值。 后来,左思找到了当时一些有名望的学者,请他们品鉴自己的作品。这些学者在仔细阅读后,被《三都赋》的精彩所打动,纷纷给予高度评价。从此,《三都赋》开始在文人墨客中流传开来。 人们争相传阅这部作品,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飞涨。这就是“纸贵洛阳”这个成语的由来。左思也凭借着《三都赋》一举成名,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从左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是会得到认可的。即使一开始会遭遇挫折和质疑,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如同左思,在面对众人的嘲笑和不看好时,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作品,最终让它大放异彩。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能仅凭一个人的出身或背景就轻易否定他的能力和潜力,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正如左思,出身平凡却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让洛阳的纸张都因为他的作品而变得珍贵无比。在历史的长河中,左思和他的“纸贵洛阳”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和传颂。

郑昭宋聋

成语拼音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成语解释

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比喻情况不同。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楚王派申舟到齐国去缨聘告诫他不要从宋国经过,又派公子冯到晋国应聘要他不要从郑国经过。申舟因为孟诸之役而得罪宋国,他说:“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楚王说:“杀女,我伐之。”到了宋国,宋人拦住申舟并杀了他。

成语造句

在讨论重要问题时,有的人思维敏捷,而有的人却如同郑昭宋聋般反应迟钝,这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效率。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在众多诸侯国中,郑国和宋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个。 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谋略的君主。他善于审时度势,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巧妙周旋。当时郑国的周边局势变幻莫测,郑庄公凭借着自己的睿智,努力维持着郑国的稳定和发展。 而宋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宋国的一些决策常常显得迟缓且不明智。有一次,在面对与郑国的一次外交事件中,宋国的大臣们未能及时洞察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导致宋国在处理与郑国的关系上陷入了被动。 有一年,郑国和宋国因为领土争端产生了矛盾。郑国方面迅速做出反应,积极商讨应对策略,而宋国却仿佛反应迟钝,未能及时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郑国抓住机会,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行动,在外交和军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郑国的明智决策和灵活行动与宋国的迟缓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如同一个耳聪目明,能迅速感知和应对各种情况,而另一个则如同聋子一般,对外界的变化反应迟缓。 正如《左传》中所记载的那样,“郑昭宋聋”这一成语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组织政治清明、敏锐善断,而另一个则迟钝糊涂。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郑国和宋国当时情况的生动写照,更是对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局面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否则就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时代所淘汰。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郑昭宋聋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在政治、外交等领域中引以为戒的范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应变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郑昭宋聋”这一成语虽然源自古代的诸侯国纷争,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领悟。

疾如旋踵

成语拼音

jí rú xuán zhǒng

成语解释

旋踵转动脚跟。快得就像转动一下脚跟。形容变化很快。

典故出处

唐·冯用之《机论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兴一亡,疾如旋踵,为国家者可不务乎?”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他在赛场上的反应速度极快,形势变化时,他的应对之策立刻跟上,简直就像疾如旋踵一般。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名叫吴起。他一生历经多个国家,战功赫赫。 当时,吴起所在的国家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战争。敌军来势汹汹,兵强马壮,而己方则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吴起毫不畏惧,他积极组织军队进行防御和反击。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吴起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冲向敌阵。他在战场上如同一头凶猛的狮子,奋勇杀敌,其勇猛的身姿让敌人都为之胆寒。士兵们受到他的鼓舞,也都纷纷舍生忘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尽管战斗十分艰难,但吴起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他不断地调整战术,灵活指挥军队。在他的带领下,军队逐渐扭转了战局,开始取得一些胜利。 然而,敌军也不甘示弱,他们不断地发起新的攻击。吴起和他的士兵们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战之中。在这过程中,吴起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战斗热情和坚定的决心。 每一场战斗,他都犹如闪电般迅速地投入其中,动作疾如旋踵。他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士兵们的榜样,大家紧紧跟随他的步伐,共同为了国家的胜利而拼搏。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战,吴起带领军队成功击退了敌军,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他的英勇事迹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而“疾如旋踵”这个成语,也正是对吴起在战场上那雷厉风行、果敢勇猛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一个伟大将领的风采。 在历史的画卷中,像吴起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以疾如旋踵的速度和决心去迎接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