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全-國學3000

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由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末期開始描寫,至西晉初期國家重歸統一結束,以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形成演變,矛盾鬥爭爲主線,最後由晉統一全國,國家重歸統一。小說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軍事政治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紅樓夢

紅樓夢以錯綜複雜的清代上層貴族社會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18世紀上半葉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可謂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

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本站西遊記均爲白話文,適合各大年齡背景的讀者。

水滸傳

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徵四寇,滅叛黨,最終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水滸傳的內容構成可以分爲兩大部分。前七十回是一大部分,主要抨擊統治階級的腐朽殘忍和歌頌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七十回以後寫受招安、徵遼、徵田虎、徵王慶、徵方臘,是另一大部分。前一部分寫人民反官府,反映的是階級矛盾;後一部...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爲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

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爲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註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爲《道經》37章在前,從38章開始爲《德經》,一共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此版本爲通行本。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爲“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爲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爲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爲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包含着關於上古地理、歷史、神話、天文、動物、植物、醫學以及人類學、民族學、海洋學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諸多內容,是一部上古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裏,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爲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爲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爲《資治通鑑》。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爲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鬼谷子

《鬼谷子》,又名《捭闔策》。據傳是由鬼谷先生後學者根據先生言論整理而成。該書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爲中國古代兒童啓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爲“四書”之一(另外三本爲《大學》《中庸》《論語》)。《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60章。

中庸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爲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爲“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爲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爲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爲一書。

大學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爲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爲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爲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爲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左傳

《左傳》,相傳爲左丘明著,原名爲《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標誌着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纔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爲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韓非子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峯,爲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爲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製精美插圖1160幅,分爲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鉅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牀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爲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爲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爲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笠翁對韻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啓蒙讀物。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爲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易傳

《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成書於漢代,相傳爲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共20卷49篇。《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爲“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時期(502 —549 年),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是爲《千字文》。中國實行簡化字、歸併異體字後,其簡體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餘個相異漢字。

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末劉向編定爲三十三篇,書名亦爲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三字經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啓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爲基礎,兼採道家,認爲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爲“才”、“氣”、“學”、“習”四個方面。

聲律啓蒙

《聲律啓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啓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這類讀物,在啓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編寫,並得以廣泛流傳。

荀子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唯物主義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該書旨在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反映唯物主義自然觀、認識論思想以及荀況的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式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素書

《素書》相傳爲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爲奇書、天書。《素書》以道家思想爲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爲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昭弟子馬續補寫而成。《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爲“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爲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僞《古文尚書》部分)爲僞書。該書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佈的政令。

圍爐夜話

《圍爐夜話》儒家通俗讀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對於當時以及以前的文壇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評價議論。這本書是作者王永彬“於清·咸豐甲寅二月,於橋西館”的 “一經堂”完成的。作者虛擬了一個冬日擁着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本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並由於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圍爐夜話》分爲221則,以“安身立業”爲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功、立言、立業”皆以 “立德”爲本的深刻含義,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

傷寒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爲《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爲《金匱要略方論》。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爲《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爲重要的經典,爲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爲最流行。

冰鑑

《冰鑑》一部縱橫中外的人才學教科書,一部關於識人、相人的經典文獻,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它因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啓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冰鑑》爲讀者打造一條走近曾國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獨到的識人、用人策略。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陰符經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李筌分爲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察,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

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曆史。

百家姓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是由清代金纓編著的一部格言彙編,此書集先賢警策身心之語句,垂後人之良範,條分縷晰,情給理明。全書主要內容包括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悖兇類。所謂是成己成人之寶筏,希聖希賢之階梯也。《格言聯璧》一書,自咸豐元年(1851年)刊行後,即廣爲傳誦,所謂“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貧富,家家置之於案,人人背誦習讀”。堪稱立身處世的金科玉律,修心養性的人生智慧,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傳習錄

《傳習錄》,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爲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作於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爲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後爲啓迪世人,遂改今名。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囊(選錄)

《智囊全集》初編於明代天啓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明史》雖有一些曲筆隱諱之處,但仍得到後世史家廣泛的好評。

幼學瓊林

《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啓蒙讀物,作者程登吉。《幼學瓊林》初爲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編著,本名《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清人鄒聖脈作了增補,改名爲《幼學瓊林》,也叫《幼學故事瓊林》。 內容以介紹綜合知識爲主,天文地理、家庭飲食、花鳥獸木等無所不包,被譽爲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文字形式上,不拘泥於四言,靈活運用雜言,只注重兩兩相對,不強求整齊押韻。編排上以內容分類,分別介紹各類常用詞、成語及掌故。其中有些詞和成語的解釋我們至今仍在使用。

列子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爲。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幹寶。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蒐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完成於天啓四年(1624),收錄宋、元、明時期話本、擬話本40篇。一般認爲,這些作品都經過編撰者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題材或來自現實生活,或取自前人筆記小說。總體而言,《警世通言》的題材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婚姻愛情與女性命運。其二,功名利祿與人世滄桑。其三,奇事冤案與怪異世界。從各個角度呈現了當時生活中的社會百態。

抱朴子

抱朴子,書名。晉葛洪撰。抱朴([bào pǔ])是一個道教術語。源見於《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抱朴子內外篇凡八卷,內篇論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純爲道家之言;外篇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要皆以黃老爲宗,世以爲道書之一 。

難經

《難經》是戰國時期成書,作者是扁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爲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爲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爲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爲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爲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爲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爲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爲針法。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爲孫臏,傳說他是孫武的後代,在戰國時期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陽谷、鄄城一帶),曾和龐涓一塊兒學習兵法。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笑林廣記

中國有笑話書的歷史由來已久,但集大成者可說非《笑林廣記》莫屬。此書作者「遊戲主人」編成,遊戲主人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清代的一批文人一起編寫而成的《笑林廣記》可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笑話集,語言風趣,文字簡練雋秀,表現手法也十分成熟。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爲詳實的記載。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作爲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爲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而問世,這無論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爲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爲流傳。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三命通會

《三命通會》在我國傳統命理學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其作者爲明朝進士萬民英。而清朝編修的《四庫全書》將他的著作《三命通會》和《星學大成》收錄,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牡丹亭

《牡丹亭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爲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王實甫的《西廂記》,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長生殿》 ,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三略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漢族軍事著作,屬於道家兵書,與《六韜》齊名。 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當時武學必讀書《武經七書》編入。目前,該書已經成爲世界各國將領必讀的書籍之一。

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清代朱柏廬先生的一篇家教名著。《朱子家訓》僅524字,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五十六回。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1803年(嘉慶八年)。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僞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該書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黃庭經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爲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其成書年代大致介於東漢晚期到晉朝以前。《黃庭經》由七言歌訣組成,《外景經》一百九十七句,《內景經》四百三十二句,說的是道教存神養氣的修持之術,其要義在將人體的五臟六腑、骨節毛孔與天神一一對應,認爲人身的每一個生死門戶都有主管之神,只要存思諸神,使之返歸體內,便可得道成仙。存思諸神的具體方法是“內觀”,或稱“內視”,凝神靜慮,使人的意念與天神相匯,便可達到天人合一的神仙境界。該經爲上清派重要經典,全真道功課之一,被教內譽爲“壽世長生之妙典”。該書爲歷代煉養家所重視,研習、繕寫、註釋者不乏其人。

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爲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爲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醒世恆言

《醒世恆言》,白話短篇筆記集。明末馮夢龍纂輯。始刊於1627年(明天啓七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事實,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除少數宋元舊作外,絕大多數是明人作品,部分是馮氏擬作。形象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帶有封建說教、因果報應宣傳和色情渲染。《醒世恆言》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稱《三言》,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代白話短篇筆記集之一。通常亦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稱爲“三言二拍”。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爲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論衡

《論衡》一書爲東漢王充(27-97年)所作,大約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該書被稱爲“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

爾雅

《爾雅》是辭書之祖。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彙。它不僅是辭書之祖,還是中國古代的典籍——經,《十三經》的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爾雅》是第一部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裏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爲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爲“方書之祖”。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曾國藩作爲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爲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新唐書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爲以後《宋史》等所沿襲。

顏氏家訓

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編。七卷,共二十篇。顏之推(531年~591以後),字介。顏氏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於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聖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爲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願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後,又仕於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後完成。

將苑

《將苑》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爲將之道的軍事著作,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如《經籍志》;或《新書》,如陶宗儀《說郛》;也有稱《將苑》的,如《百川書志》。《漢魏叢書》雖於書名題作《心書》,而篇章標題中間有《新書》字樣。現存版本中,這幾種稱謂都有,核其內容,雖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書異名。

貞觀政要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爭議、勸諫、奏議等,以規範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軍政思想,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國開明封建統治的戰略和策略、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

西廂記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舊唐書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爲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爲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夜航船

《夜航船》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所著的百科類圖書。該書講述了從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從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等二十大類125個小類的學科知識。

周禮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爲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爲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小說的第一部總集。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傳說及道經﹑釋藏等爲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國語

《國語》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爲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國語》爲西漢劉歆的僞作。該著作記錄範圍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公元前453年)。《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隨園詩話

《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一部有爲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後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託、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鑑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面面,可謂無所不包了。

幽夢影

《幽夢影》主要着眼於以優雅的心胸、眼光去發現美的事物,可以說是求美的著作。書中沒有強烈的、尖銳的批評,只有不失風度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平、諷刺,其表現形式也都是溫和的。《幽夢影》這樣的書絕不是匕首投槍,而更像中藥裏的清涼散。

神相全編

《神相全編》是浩如煙海、燦若星漢的中國典籍文化中,集古代各時期著名相學家論述和著作大成的一書,幾乎概括了中國相術的所有領域,成爲自明、清以來最流行的相術技法大全。爲宋代陳摶祕傳,明代袁忠徹訂正。

吳子

《吳子兵法》,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戰國初期吳起所著,戰國末年即已流傳。《吳子》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在歷史上曾與《孫子》齊名,並稱爲“孫吳兵法”,因而爲歷代兵家所重視。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於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着溢蓄、調節作用。

鍼灸大成

鍼灸專著,又名《鍼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鍼灸玄機祕要》(簡稱《玄機祕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鍼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鍼灸臨牀經驗編成此書。本書較全面論述鍼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鍼灸醫案,爲對明以前鍼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鍼灸的重要參考著作。

撼龍經

《撼龍經》是唐代風水大師楊筠鬆的代表作之一,是龍脈風水的最權威聖典,被譽爲“中國古代測繪學之最”,是瞭解與運用龍脈風水、快速振興家業的最佳典籍。

雲笈七籤

《雲笈七籤》是擇要輯錄《大宋天宮寶藏》內容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當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後,又擇其他認爲的精要萬餘條,於天聖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輯成本書進獻仁宗皇帝。

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在時間上,《閱微草堂筆記》主要搜輯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當時代前後的流傳的鄉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其涵蓋的範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滇黔等地。同時《閱微草堂筆記》有意模仿宋代筆記小說質樸簡淡的文風,曾在歷史上一時享有同《紅樓夢》、《聊齋志異》並行海內的盛譽。

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創作於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1125)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古籍。

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脈學著作,1卷。明·李時珍撰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時珍晚號瀕湖老人,此書撰於晚年,故名。全書用歌賦體形式,分《七言訣》和《四言訣》兩部分,《七言訣》論述浮、沉、遲、數、滑、澀、虛、實等27脈形狀、主病及相似脈鑑別。《四言訣》系李時珍父親李言聞根據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刪補而成,綜述脈理、脈法、五臟平脈、雜病脈象及真髒絕脈等。內容切合臨牀實際,易於記誦,流傳甚廣,爲初學中醫者學習脈法之階梯。

藥性歌括四百味

《藥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闡釋性讀物,是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每味藥物下分原文、註釋、語譯、按語四個部分。全書以現代語言對每味藥物的品種、來源、產地、藥性、功能主治、臨牀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的闡釋。內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實用性強,適合於中醫藥工作者、醫藥院校廣大師生及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是明代許仲琳(有爭議)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主要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爲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神仙傳

《神仙傳》是東晉道教學者葛洪所著的一部古代中國志怪小說集,共十卷。書中收錄了中國古代傳說中的92位仙人的事蹟,其中很多人物並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請入”傳中。神仙傳以想象豐富,記敘生動著稱。

公羊傳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其作者爲卜商的弟子,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毋生一起將《春秋公羊傳》着於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爲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2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淵海子平

《淵海子平》由宋代徐大升依據東海徐子平先師論命成果而編著。是八字命理學的宗祖之作,也是八字算命術必習的經典名著,該書是以財官印食傷等格局將命運層次分爲三六九等的第一書。若是論及以往名師聖賢,決斷生死當屬鬼谷子先師的納音論命法,論富貴貧賤應首推徐子平先師的子平財官格局法,人們爲了紀念徐子平等先賢在算命術上的貢獻,又把算命術統稱爲子平術。

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後序》實際上分爲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爲《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爲安國以後人所寫,故稱之爲《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於《家語》的《奏言》。

棋經十三篇

《棋經十三篇》是宋朝時出現的一部在我國圍棋發展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經十三篇》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系統性。我國古典圍棋理論,從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經班固《弈旨》、馬融《圍棋賦》等,到了敦煌寫本《棋經》和王積薪的《十訣〉,才逐漸開始系統化。但真正建立起一個體系的,還要算《棋經十三篇》。這標誌着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尉繚子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爲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爲成書於戰國時代。

滴天髓闡微

相傳爲宋人京圖撰,至清代道光年間由任鐵樵註釋,增注由袁樹珊撰輯。

鏡花緣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前半部分描寫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遊歷的故事,包括他們在女兒國、君子國、無腸國等國的經歷史。後半部寫了武則天科舉選才女,由百花仙子託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託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並在朝中有所作爲的故事。其神幻詼諧的創作手法數經據典,奇妙地勾畫出一幅絢麗斑斕的天輪彩圖。

四聖心源

《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

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爲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閒情偶寄

清代人李漁所撰寫的《閒情偶寄》,是養生學的經典著作。它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闡發了自己的主張,內容極爲豐富。其中,《頤養部》總論養生,是一篇重要的養生文獻。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作。共一卷。身爲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爲一位美食家, 《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最初版本名爲《古今小說》,全稱《全像古今小說》。後重印改名爲《喻世明言》,以與“三言”其他作品書名相配。全書40卷,每卷1篇,共計40篇。它和《通言》《恆言》一樣,爲宋元明話本小說。《喻世明言》中故事產生的時代,包括宋、元、明三代,其中多數爲宋元舊作話本,另外有些是明人對宋元舊作的改編加工,還收錄和改編了一些歷史傳奇故事。此外,《喻世明言》各篇小說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主題涵蓋愛情、婚姻、朋友情義等,展現了當其時的社會百態。

司馬法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着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明代散文集。爲明朝散文家張岱所著。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

葬書

葬書是東晉著名學者郭璞的著作,全文不到兩萬字,卻系統地闡述了風水理論。其五大理論亮點歸納爲:一是乘“生氣”論;二是“藏風得水”論;三是“形勢”論;四是“四神砂”論;五是“土質標準”論。

隋書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爲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續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清畢沅撰。此書付刻未及半,畢沅生前僅初刻一○三卷,畢家因貪污遭籍沒而止,書稿散佚,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續資治通鑑》跟《資治通鑑》有不少出入,續通鑑大量引用舊史原文,敘事詳而不蕪;僅有取捨剪裁,而無類似溫公的改寫熔鍊,亦無“畢沅曰”等各家史論。《續資治通鑑》作者雖掛名畢沅,然名家錢大昕、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均參預其事,此書實成於衆人之手。梁啓超對該書評價極高,認爲“有畢《鑑》則各家續《鑑》皆可廢也”。

名賢集

《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具體作者不詳,從內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後儒家學者撰輯。它彙集了孔、孟以來歷代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間流傳的爲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諺語,有些還滲透了佛、道兩教的因果報應等思想,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啓人心智之句。

悟真篇

《悟真篇》是北宋張伯端撰道教典籍。考該書以詩、詞、曲等體裁闡述內丹理論。內丹之學,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爲大觀。宋張伯端承鍾、呂之學,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爲《悟真篇》,內丹之學遂大顯於世。《悟真篇》與《周易參同契》《老子河上公章句》《黃庭經》併爲中國古代早期四大內丹術專著。

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法醫著作,又名《洗冤錄》、《宋提刑洗冤集錄》,4卷。南宋宋慈(惠父)著,成於淳祐七年(1247年)。全書由檢驗總說、驗傷、驗屍、辨傷、檢骨等53項內容所組成;並對犯罪、犯罪偵察、保辜等有關斷案、法吏檢驗格式程序等,亦詳加論述。本書內容豐富,見解精湛,雖間有論析欠當之處,但絕大部分內容源於實踐經驗,是中國較早、較完整的法醫學專書。後世諸法醫著作多以本書爲藍本,或加註釋,或予以增補,並對世界法醫學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曾先後譯成荷蘭、英、法、德等國文字。

儀禮

《儀禮》爲儒家十三經之一,內容記載着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爲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17篇。

太白陰經

《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又稱《太白陰經》,道家著作,中國古人認爲太白星主殺伐,因此多用來比喻軍事,《太白陰經》的名稱由此而來。作者爲唐朝的李筌。中國古代重要兵書。唐代宗時河東節度使都虞候李筌撰。李裏籍未詳,《集仙傳》道其仕至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等。全書10卷。現存《墨海金壺》、平津館影宋抄本等。

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詵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爲此書前身爲孟詵《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爲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註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態、修治、產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薘、鱖魚等食蔬。尤以動物臟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爲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博物志

《博物志》,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志怪小說集。西晉張華(232~300)編撰,分類記載異境奇物 ﹑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很雜﹐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有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

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於本紀、列傳之間,並把律曆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爲豪門士族立傳。

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的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時期,餘邵魚撰輯了一部《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依據史傳對《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成爲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此書又作了修改,定名爲《東周列國志》。

元史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禕(1321~1373年)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文子

《通玄真經》即《文子》。12卷。唐徐靈府撰。文子學派思想尚陽。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詔封文子爲通玄真人,尊《文子》一書爲《通玄真經》,道教奉爲“四子”真經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稱,計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時人,屬道家系統,著有《文子》一書。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經》,爲道教四部聖典之一。柳宗元始疑其僞,千年來遂質疑不斷。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就包括《文子》一書。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文子·上德》篇有明顯的《易傳》特色。《上德》解易與《彖》《象》爲同一思想脈絡的發展。

鹽鐵論

《鹽鐵論》是西漢桓寬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文學體裁爲對話體。書中記述了當時對漢昭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鹽鐵論爭論的核心是桑弘羊之首倡導的國營壟斷和自由經濟之爭論,爲當今的中國很有借鑑作用。收藏於國家圖書館。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撰,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爲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爲新五代史。全書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了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等,因此內容更加翔實。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爲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魏書

《魏書》,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爲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爲元代忽思慧所撰,成於元朝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講的是米穀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文始真經

《文始真經》乃文始真人所著經書,以獨特的視角將“道”的廣闊無邊的玄意天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所謂“文始”,可以理解爲文明之始。因爲他接受了老子的教誨,從而開發智慧,修證大道,得到成就,正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此經分爲九篇,闡述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以養性爲中心思想,體會虛無中的真實。

說苑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成書於鴻泰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每類之前列總說:事後加按語。其中以記述諸子言行爲主,不少篇章中有關於治國安民、家國興亡的哲理格言。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宋朝洪邁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羣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本頁面僅包含《容齋隨筆》16卷內容。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爲“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長生殿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昇創作的傳奇(戲劇),共二卷。該劇定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長生殿》重點描寫了唐朝天寶年間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導致王朝幾乎覆滅。劇本雖然譴責了唐明皇的窮奢極侈,但同時又表現了對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的同情,間接表達了對明皇統治的同情,還寄託了對美好愛情的理想。

剪燈新話

《剪燈新話》,明代文言短篇小說,中國十大禁書之一,作者是瞿佑。最早在洪武十一年編訂成帙,以抄本流行。元末明初的社會大動盪,摧殘、扭曲着社會中、下層男女的情慾生活。此書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禁燬小說,除摹書普羅男女的畸變離奇隱祕外,其人鬼相戀,“交合之事,一如人間”,亦成爲遭禁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自己都坦陳此書“近於誨淫,藏之書笥,不欲傅出”。

周書

《周書》,中國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書。

人物誌

《人物誌》是一部系統品鑑人物才性的玄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晉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全書共三卷十二篇,三國魏劉劭所作,南北朝時西涼劉炳曾爲之作注。書中講述的識鑑人才之術、量能用人之方及對人性的剖析。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爲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搜神後記

《搜神後記》又名《續搜神記》,是《搜神記》的續書。題爲東晉陶潛(365-427)撰。所記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僞不可待辯。皆陶潛死後事,故疑此書爲僞託,或以爲經後人增益。《搜神後記》與《搜神記》的體例大致相似,但內容則多爲《搜神記》所未見。該書凡十卷,一百一十七條。《搜神後記》在魏晉南北朝的志怪羣書中是頗具特色的。它內容上略爲妖異變怪之談,而多言神仙;藝術上是蕪雜瑣碎的記敘減少,成片的 有關當地風土的民間故事。

滄浪詩話

《滄浪詩話》是嚴羽所著的一本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著作,約寫成於南宋理宗紹定、淳祐年間。它的系統性、理論性較強,是宋代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全書分爲《詩辨》《詩體》《詩法》《詩評》《考證》等五冊。

九章算術

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該書內容十分豐富,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老子想爾注

《老子想爾注》是老子《道德經》的註釋本,張道陵著,道教早期教派正一盟威道的一部哲學兼丹經的經典著作,爲天師家學。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地理史籍,又稱《西域記》,12卷。玄奘述,辯機撰文。本書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貞觀二十年(646)成書。書中綜敘了貞觀元年(一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見聞。記述了玄奘所親歷110個及得之傳聞的28個城邦、地區、國家之概況,有疆域、氣候、山川、風土、人情、語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爲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學、佛教遺蹟的重要文獻。

初刻拍案驚奇

《初刻拍案驚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編著的擬話本小說集。正式成書於1627年(明天啓七年),尚友堂書坊於翌年1628年刊行。《初刻拍案驚奇》是模仿話本小說而創造的小說集,其題材大多取自前人。書的內容比較繁雜,思想傾向前後不盡相同,主要有描寫商人思想行徑、命運遭際的作品和描寫婚戀的作品。其多出自前代著述,但經過凌濛初的再創作,也一定程度表現出晚明社會現實與時代氣息,浸含着淩氏本人的思想觀念和憤世不平之氣。常與《二刻拍案驚奇》並稱二拍,加上馮夢龍的“三言”,則爲“三言二拍”,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較重要的影響。

北史

《北史》是匯合並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爲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呻吟語

《呻吟語》是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1536—1618)所著的語錄體、箴言體的小品文集,刊刻於1593(明萬曆二十一年),時呂坤在山西太原任巡撫。 《呻吟語》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的著述。全書共分六卷,前三卷爲內篇;後三卷爲外篇,一共有大約數百則含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語錄筆記。

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是一本世情小說更多於志怪小說。冷於冰在其成仙的道路上,收徒並且幫助其親人弟子誅殺爲禍世間的妖怪。人情關係很多時候影響了原本屬於志怪小說的天馬行空的特點。從文筆和批註來看,本書也很能反映古代小說的特點,也是明清小說的一個代表。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被譽爲“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

兵法二十四篇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漢軍事著作之一。原有二十四篇,但現在其中的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現已失傳。據說爲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晚年時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造用“連弩”之法等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使姜維成爲了諸葛亮最有力的繼承人。

扁鵲心書

宋代竇材編撰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託名扁鵲所傳,故名。此書以重視經絡和鍼灸療法爲特點。捲上介紹“黃帝灸法”“扁鵲灸法”及竇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較強調扶陽,禁用寒涼之劑。卷中論及傷寒、陰毒、勞復、喉痹、虛勞、中風等100餘種外感、內傷及臨牀各科雜病。卷下除續載部分病症外,“扁鵲神方”收有94方,分別介紹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相當數量的方劑不見於宋以前的醫籍,並保留有我國較早的麻醉方劑—睡聖散,頗具參考價值。

權謀殘卷

《權謀殘卷》是明代張居正所作的一部權謀類著作,共分爲13卷。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梁書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爲“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佔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該書特點之一爲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神峯通考

《神峯通考》是,古代漢族傳統命理學著作。四柱八字命理古籍之一,被稱爲但凡研究八字算命者必看的命理古籍資料,在命理學術界中其地位非常之高。原名爲《神峯張先生通考命理正宗闢謬大全》爲明朝神峯子張楠所著。是命理學十大古籍名著之一。

天玉經

《天玉經》是玄空風水理氣中最重要的經典,託名楊筠鬆著,曾因戰亂失傳,至明末蔣大鴻輯錄註疏,破譯其中艱澀難解部分,從此之後,以玄空卦理爲基礎的江西風水得以影響後世千年不絕。然,隨着蔣大鴻《地理辯正》發表,後來對《天玉經》連番註釋者不知凡幾,各人根據不同理解,各抒己見。一時間,珠玉紛陳,百花齊放,令後學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日知錄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一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以明道、救世爲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遍佈經世、警世內涵。

睡虎地秦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釐米,寬0.5~0.8釐米,內文爲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佔書,爲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金史

《金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乾坤大略

《乾坤大略》是一部專講戰略的軍事著作。《乾坤大略》的指導思想是專論大端,即專論“王霸大略”。覽天下之大勢,求帝王之得失成敗,闡述逐鹿問鼎、扭轉乾坤的大方略。對於此一性質,作者王餘佑明確指出:“此非談兵也,談略也。”“至於選將、練兵、安營、佈陣、器械、旗鼓、間諜、嚮導、地利、賞罰、號令種種諸法,各有專書,不在此列。”

北齊書

唐朝史家李百藥撰,屬紀傳體斷代史,共50卷,紀8卷,列傳42卷,記載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續北魏分裂、東魏立國、北齊取代東魏,下迄北齊亡國,前後約五十餘年史實,而以記北齊歷史爲主。

遼史

《遼史》爲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傳體史書,中國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爲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爲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爲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訓蒙駢句

《訓蒙駢句》,明代司守謙撰。駢句,即駢偶句,即對仗句。兩馬並駕爲駢,二人並處爲偶,意謂兩兩相對。古時宮中衛隊行列月仗(儀仗),儀仗兩兩相對,故卞偶亦稱對仗。以偶句爲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上下聯詞語相對,平仄相對。用這種形式的四六句寫成的文章,晚唐時稱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稱駢體。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爲作文作詩建立根基。《訓蒙駢句》按韻部的順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對駢句組成一段,每韻三段。此書與《聲律啓蒙》《笠翁對韻》當可爲吟詩作對之基,愛好詩文者,若熟而能誦,必大利於筆。

逸周書

《逸周書》,原名《周書》,在性質上與《尚書》類似,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彙編。舊說《逸周書》是孔子刪定《尚書》後所剩,是爲“周書”的逸篇,故得名。今人多以爲此書主要篇章出自戰國人之手,可能還經漢代人改易或增附。《逸周書》今今本全書十卷,正文七十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四十二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注。各篇的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

列女傳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蹟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爲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全書共七卷。作者是西漢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爲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認爲,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武經總要

《武經總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作者爲宋仁宗時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兩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時間編成。該書是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陳書

《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李衛公問對

《李衛公問對》又稱《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李靖問對》,或簡稱《唐李問對》《問對》,是兵家著作。內容相傳爲記錄唐太宗和李靖關於軍事問題的問答。全書共分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問答,中卷三十三問答,下卷二十五問答,凡九十八次問答,約一萬餘字。在宋代神宗元豐年間被列爲《武經七書》之一。

幽明錄

《幽明錄》,亦作《幽冥錄》《幽冥記》,是一本神奇怪異的志怪小說集,爲南朝宋宗室劉義慶集門客所撰,30卷,原書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中輯得二百六十五則。書中所記鬼神靈怪之事,變幻無常,合於此意,故取此名。書中有不少故事與《列異傳》《搜神記》《搜神後記》相同。

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清末中篇小說,是劉鶚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爲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誤國,清官害民,獨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貪官更甚。同時,小說在民族傳統文化精華提煉、生活哲學及藝術、女性審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樂景物描寫等多方面皆達到了極其高超的境界。

酉陽雜俎

《酉陽雜俎》唐代段成式創作的筆記小說集。該作品有前卷20卷,續集10卷。這本書的性質,據作者自序,“固役不恥者,抑志怪小說之書也”。所記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動物、植物、酒食、寺廟等等,分類編錄,一部分內容屬志怪傳奇類,另一些記載各地與異域珍異之物,與晉張華《博物志》相類。

二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爲擬話本小說集。明末凌濛初編著。於1632年(崇楨五年)成書刊行,與作者前著《初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四十卷,每卷一篇,共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願,小姨病起續前緣》,與《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補錄雜劇《宋公明鬧元宵雜劇》以充數。作者自稱系“偶戲取古今所聞一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說”,題材大多取自前人。該書的思想內容是比較複雜,但從總體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的市民階層的思想觀念,其所提倡的傳統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較重要的影響。

南齊書

《南齊書》爲“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歷史書,書中記述了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公元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官場現形記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文學家李伯元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最早在陳所發行的《世界繁華報》上連載,共五編60回,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並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它由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聯綴起來,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雜小吏等,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魯迅將《官場現形記》與其他三部小說並稱之爲譴責小說,是清朝晚期文學代表作品之一。

西湖夢尋

《西湖夢尋》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全書共五卷七十二則,對杭州一帶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賢祭祠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按照總記、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的空間順序依次寫來,把杭州的古與今展現在讀者面前。尤爲重要的是,作者在每則記事之後選錄先賢時人的詩文若干首(篇),更使山水增輝。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就是一部西湖詩文選。

醫學源流論

《醫學源流論》是清代徐大椿編撰的醫學論文集。共收集評論文章九十九篇。上卷爲經絡臟腑、脈、病、方藥,下卷則治法、書論(並各科)、古今。縱橫捭闔,觸及之處,每有新見,發前人之未發,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鍼砭時弊甚多,論述道理深湛。

藝文類聚

《藝文類聚》是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歐陽詢與令狐德棻、陳叔達、裴矩、趙弘智、袁朗等十餘人於武德七年(624年)編纂而成的一部綜合性類書,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類書,它保存了中國唐代以前豐富的文獻資料,尤其是許多詩文歌賦等文學作品。與《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

新齊諧

《新齊諧》,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集。共二十四卷,清代乾隆末年袁枚所著。初名《子不語》,因元說部中有同名作品,後改名《新齊諧》。《新齊諧》中還有不少故事,表現了袁枚反對理學、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這在當時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一箭雙鵰

成語拼音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成語解釋

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典故出處

《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成語典故

據《北史 長孫晟(shèng)傳》記載:長孫晟是北周時洛陽人。他智謀過人,武藝超羣,十八歲時就當了一名禁衛東宮的武官。但真正賞識他的是隋國公楊堅。有一次,隋國公楊堅偶然與他交談了幾句,就發現他有勇有謀,認定他日後必定能成爲一代名將。  那時,北方遊牧民族突厥首領攝圖,和北周友好相處,互派使節往來。爲了炫耀各自的實力,雙方都選派有勇有智的人充當使者,但傲慢的攝圖對北周派來的使者大都瞧不起。  有一次,長孫晟被派去陪同正使宇文神慶出使突厥。攝圖見到長孫晟後,一改往日對北周使者的輕蔑態度,竟要求宇文神慶將長孫晟留下來。宇文神慶答應了攝圖的請求,長孫晟就這樣留在了突厥。整整一年過去了,攝圖還是讓長孫晟繼續跟隨在自己身邊,不讓他回北周,而且,攝圖每次出獵,總要長孫晟陪同。  一天,攝圖在氈帳前看見空中有兩隻大雕盤旋着,正在爭奪一塊肉。他很有興致地喊來長孫晟,並叫人拿兩枝箭遞給長孫晟,命令他把兩隻雕射下來。  長孫晟接過箭,迅速翻身上馬飛馳而去。他漸漸離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見他拉弓搭箭,認準目標一箭射去,竟射穿了兩隻大雕的胸膛!兩隻大雕頓時一齊落地。長孫晟一箭雙鵰的高超箭術,博得了在場的突厥士兵的連聲喝彩,攝圖也異常高興,他下令重賞長孫晟,並要求部下向長孫晟學習箭術。  後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數民族國家趁機進攻隋朝,爲北周復仇。這時,長孫晟已回到隋朝。他憑藉自己的智謀和勇武以及對突厥內部情況的瞭解,幫助楊堅多次打退了突厥的進犯。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一箭雙鵰”這個成語,比喻做一件事而達到兩方面的目的。

成語造句

他的這個策略實施後,不但解決了當前的難題,還爲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謂是一箭雙鵰。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突厥。突厥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將領,他名叫長孫晟。 長孫晟武藝高強,且智謀超羣。有一次,他奉命出使突厥的另一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非常喜歡打獵,經常邀請長孫晟一同前往。 在一次狩獵中,他們來到了一片廣袤的草原。突然,天空中出現了兩隻大雕,它們正在爭奪一塊肉。首領遞給長孫晟兩支箭,說道:“你能把這兩隻雕射下來嗎?”長孫晟看着天空中盤旋的大雕,心中已有了計劃。只見他彎弓搭箭,瞄準目標,嗖的一聲,箭飛了出去。這支箭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兩隻大雕,它們一同從空中墜落下來。衆人看到這一幕,都驚呆了,紛紛稱讚長孫晟的箭術高超。 首領對長孫晟更是欽佩不已,從此對他另眼相看。長孫晟也憑藉着這一次的出色表現,在突厥聲名遠揚。 後來,長孫晟回到自己的國家,將他在突厥的經歷告訴了衆人。人們對他的“一箭雙鵰”之舉讚歎不已,這個故事也被廣爲流傳。“一箭雙鵰”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用來形容做一件事情可以同時達到兩個目的,展現了高超的智慧和技藝。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許多類似長孫晟這樣的人物,他們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非凡技藝,在各種場合中展現出“一箭雙鵰”的能力。比如,在戰爭中,一些將領能夠巧妙地運用戰術,一次行動既能打敗敵人,又能獲取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政治上,一些政治家能夠通過一項政策的推行,同時解決多個問題,實現多重目標。 “一箭雙鵰”不僅是一種技藝的體現,更是一種智慧的象徵。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和問題時,要善於思考,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可以從長孫晟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爭取做到“一箭雙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一而足

成語拼音

bù yī ér zú

成語解釋

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

典故出處

《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成語典故

元朝時期,樂善好施的施濟資助桂富五300兩銀子,讓他贖回妻子與孩子,同時給他十畝田地。桂富五在地裏挖出1500兩銀子偷偷到紹興過好日子。施濟去世後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還母子去找那個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對過去的恩人後代置之不理。

成語造句

這裏的美食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小喫、特色菜餚不一而足,讓人目不暇接。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華的國度。這個國度物資豐富,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 在京城有一條熱鬧的街道,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其中有一家布店,老闆叫李三,他爲人勤勞誠實,店裏的布料種類繁多,品質上乘,深受顧客喜愛。 有一天,一位外地來的商人路過此地,被李三店裏的布料吸引住了。商人仔細挑選了很多不同種類的布料,有絲綢、棉布、麻布等等,不一而足。他對李三說:“我要把這些布料運到我的家鄉去賣,肯定能賺不少錢。”李三聽了很高興,便與商人談好了價格,做成了一筆大生意。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的布店生意越來越好,他不僅在京城擴大了店面,還在其他城市開了分店。而那位商人也因爲李三的布料在自己的家鄉賺得盆滿鉢滿,他每次來京城進貨,都會到李三的店裏挑選各種布料,每次的種類都不一而足。 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年,這個國度發生了嚴重的旱災,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許多人都減少了對布料等非必需品的購買,李三的布店生意也一落千丈。但李三並沒有氣餒,他決定採取一些措施來應對困難。 他開始減少布料的進貨量,只進一些最受歡迎的品種。同時,他還降低了布料的價格,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在他的努力下,布店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 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李三也不忘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人。他經常拿出一些布料送給貧困的百姓,讓他們可以做衣服保暖。他的善舉得到了大家的稱讚,人們紛紛傳頌着他的事蹟。 終於,旱災過去了,國度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李三的布店生意也越來越好,他再次迎來了事業的高峯期。他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多年後,李三成爲了這個國度最富有的商人之一。他的故事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人們在談論他的成功時,都會提到他曾經面對困難時的堅持和努力,以及他那豐富多樣、不一而足的布料生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就像李三一樣,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井底之蛙

成語拼音

jǐng dǐ zhī wā

成語解釋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典故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成語典故

一口廢井裏住着一隻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一隻從海里來的大龜。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裏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一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裏,睡在磚洞邊一回。或者只留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裏: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裏散一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蝦,誰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裏的主人,在這井裏極自由自在,你爲什麼不常到井裏來遊賞呢!”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你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隻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裏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里,纔是真的快樂呢!”井蛙聽了海龜的一番話,喫驚地呆在那裏,再沒有話可說了。

成語造句

他長期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裏,見識非常有限,就像一隻井底之蛙,完全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廣闊與精彩。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井裏住着一隻青蛙。這隻青蛙從出生開始就一直生活在這井底,它所見過的天地,僅僅是這小小的井口那麼大。 這隻青蛙每天就在井底捉捉蟲子,偶爾呱呱叫幾聲,日子過得也算自在。有一天,一隻海龜偶然路過這口井。青蛙看到海龜,好奇地問:“你從哪裏來呀?”海龜回答說:“我從大海來。”青蛙從未聽說過大海,便好奇地追問:“大海是什麼樣的呀?”海龜便開始描述起大海的廣闊無垠,它說大海無邊無際,一眼望不到盡頭,那裏的波濤洶涌澎湃,比這小小的井底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青蛙聽了,卻不以爲然地哈哈大笑起來,說:“你別吹牛了,我住的這井底就是整個世界,怎麼可能有比這更大的地方呢。”海龜看着青蛙那無知又自大的樣子,無奈地搖了搖頭,說:“你一直生活在這井底,目光所及就這麼一點,你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和廣闊。你就像那《莊子·秋水》中所說的坎井之蛙,只知道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卻不知道天地之大。”說完,海龜便緩緩地離開了。 然而,青蛙依舊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它依然每天在井底自得其樂。它不明白自己錯過了什麼,也不懂得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青蛙始終沒有跳出那口井,它永遠也無法領略到外面世界的壯麗與奇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像這隻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自以爲是。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去探索未知,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見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廣袤,避免成爲那隻可笑又可悲的井底之蛙。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因爲故步自封而錯失了發展的機會,而那些敢於突破侷限、勇敢前行的人,往往能夠創造出輝煌的成就。我們應該以史爲鑑,摒棄井底之蛙的狹隘觀念,去擁抱更加廣闊的天地。

亡羊補牢

成語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語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典故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

成語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爲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爲“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成語造句

他直到事情變得很糟糕才意識到問題,雖然有點晚,但現在開始採取措施也算是亡羊補牢。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寧靜的小村莊,村子裏有一個勤勞的農夫,他養了一羣羊。每天,他都會帶着羊羣去附近的山坡上喫草,日子過得簡單而平靜。 有一天,農夫像往常一樣去放羊,將羊羣趕到了山坡上後,自己便在一旁打起了盹。等他醒來的時候,卻驚恐地發現少了幾隻羊。他連忙四處尋找,這才發現羊圈的籬笆有一處出現了一個大破洞,原來是有狼從這個破洞鑽進了羊圈,把羊給叼走了。農夫非常懊悔自己沒有及時修補這個破洞,導致了這樣的損失。 然而,農夫並沒有立刻去修補羊圈,他想着反正已經丟了羊,現在修補也無濟於事了。他的鄰居看到這個情況後,好心地提醒他:“你應該儘快把羊圈修好啊,不然還會有狼再來叼走羊的。”農夫卻不以爲然地說:“已經丟了的羊,再怎麼修補也回不來了,不用那麼着急。” 就這樣,過了幾天,又有狼從那個破洞鑽進了羊圈,這次又叼走了幾隻羊。農夫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想起了鄰居的話,後悔不已。於是,他趕緊找來工具,認真地修補好了羊圈的破洞,還將整個羊圈都加固了一番。 從那以後,狼再也沒有能夠鑽進羊圈叼走羊了。農夫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即使已經遭受了一些損失,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應該及時採取措施去補救,就像《戰國策》中所說:“見兔而顧犬,未爲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爲遲也。”如果當初他在第一次丟羊後就立刻修補羊圈,就不會有後面更大的損失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犯錯誤或者遇到問題,但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亡羊補牢的精神,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採取行動去改正,避免問題進一步擴大。不要因爲已經犯了錯或者遭受了損失就自暴自棄,而是要積極地去彌補,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更大的災難,讓事情朝着好的方向發展。亡羊補牢,爲時未晚,只要我們能夠及時醒悟,就一定能夠挽回一些損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刻舟求劍

成語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語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成語典故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爲什麼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語造句

他在處理事情時總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過去的方法,就像刻舟求劍一樣,完全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華的國度。在這個國度裏,有一個年輕人,他叫張華。 有一天,張華和一羣朋友一同乘船出遊。他們沿着一條寬闊的河流順流而下,欣賞着兩岸美麗的風景,一路上歡聲笑語不斷。 當船行駛到一處水流湍急的地方時,張華突然發現自己心愛的佩劍從劍鞘中滑落,掉進了河裏。張華頓時慌了神,他急忙讓船伕停下船。然而,船在湍急的水流中很難立刻停下來,等船好不容易穩住後,那佩劍早已被河水衝得不知去向了。 但張華卻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他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下了一個記號。朋友們都十分不解,紛紛問他這是在幹什麼。張華得意地說:“我在這船上刻下記號,等我們船靠岸後,我就從這裏下河去找我的佩劍。”朋友們聽了,都覺得他的想法太荒唐可笑了,紛紛勸他說:“你這樣做簡直就是愚不可及啊!船是一直在移動的,而劍已經隨着河水漂走了,你在這裏刻記號又有什麼用呢?” 張華卻不以爲然,他堅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他還引用了古人的例子,說曾經有人也是通過類似的方法找到了丟失的東西。朋友們見勸不動他,也只能無奈地搖頭。 當船靠岸後,張華迫不及待地按照他刻下的記號跳入河中尋找佩劍。他在河裏找了很久很久,卻始終沒有找到他的佩劍。他筋疲力盡地爬上岸,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 這時,一位路過的智者看到了這一幕,他笑着對張華說:“年輕人,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只知道一味地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卻不懂得隨着情況的變化而改變方法。就像這河水是流動的,你的劍不可能還在你刻記號的地方。你這種刻舟求劍的行爲,註定是找不到你想要的東西的。” 張華聽了智者的話,這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他意識到自己的固執和愚蠢,讓他失去了心愛的佩劍。 這個故事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成爲了人們用來警示後人不要拘泥於刻板的方法,要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的典型例子。它告訴我們,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如果我們總是用一成不變的思維和方法去處理事情,就如同刻舟求劍一般,最終只會一無所獲。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環境,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