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受之訴

成語拼音

fū shòu zhī sù

膚受之訴成語解釋

比喻被人說了有關切身利益的壞話。

典故出處

《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成語典故

你想外國人又不是包龍圖,況且又不懂中國話,自然中了他的膚受之訴”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

成語造句

他平日裏從不輕信他人所言,哪怕是再繪聲繪色的描述,他也明白可能是膚受之訴,總要親自去探究真相。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官員名叫張義。 張義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憑藉着自己的圓滑世故漸漸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權力。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卻開始迷失在權力的慾望之中。 一天,有個名叫李四的人前來找張義,訴說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李四繪聲繪色地描述着自己的遭遇,言辭激烈。張義本應仔細調查事情的真相,但他卻被李四的話語所左右,輕易地相信了李四的一面之詞。 不久之後,另一個當事人王五得知了此事,他急忙前來向張義解釋事情的原委。原來李四所訴說的很多情況都是誇大其詞甚至是歪曲事實的。然而,張義此時已經先入爲主,根本不願意再去深入探究真相,他固執地認爲王五是在狡辯。 王五無奈離去,心中滿是委屈和無奈。而張義因爲這次輕易相信了李四的“膚受之訴”,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決定,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的後果。他的聲譽也因此受到了損害,人們開始對他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論語·顏淵》中曾記載:“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就是在告誡人們不能僅憑表面的、沒有根據的訴說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保持理性和客觀,深入調查和分析,以免被虛假的信息所誤導。張義正是沒有銘記這樣的教誨,纔會在面對膚受之訴時失去了應有的判斷力,最終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這個故事也提醒着我們,在生活中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於各種信息要進行審慎的思考和甄別,不要輕易被他人的一面之詞所左右,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重蹈張義的覆轍。

膚受之訴-成語圖片

膚受之訴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