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受之愬

成語拼音

fū shòu zhī xiāng

膚受之愬成語解釋

指讒言。膚受,指浮泛不實,或指利害切身。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與人交往要真誠,不能只聽信那些沒有根據的言論,以免被膚受之愬所誤導,做出錯誤的判斷。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有一個名叫衛的小國,國內局勢也頗爲複雜。 衛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公叔戌,他手握重權,卻心懷叵測。公叔戌與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勾結在一起,試圖擾亂衛國的朝政。而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並非昏庸之輩,但有時也會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有一次,公叔戌的對手爲了扳倒他,故意捏造了一些關於公叔戌的不實謠言,並將這些謠言添油加醋地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一開始並未輕信,但這些謠言卻如同雪花般不斷地飄來,而且說得繪聲繪色,彷彿確有其事。 漸漸地,衛靈公開始動搖了,他沒有去深入調查事情的真相,而是僅憑這些“膚受之愬”就對公叔戌產生了懷疑。公叔戌得知自己被無端誣陷後,十分氣憤,他試圖向衛靈公解釋,但此時的衛靈公已經被那些謠言所影響,根本聽不進去公叔戌的辯解。 最終,衛靈公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聽信了那些不實的控訴,對公叔戌採取了嚴厲的措施。公叔戌無奈之下,只得逃離衛國。而衛國也因爲這一場無端的風波,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混亂之中。 這則故事警示着後人,在面對各種言論和控訴時,不能僅僅依靠表面的、膚淺的信息就輕易下結論。正如《論語》中所強調的:“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對於那些“膚受之愬”,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要通過深入的調查和思考來辨別真僞,避免因爲輕信片面之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以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災難。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的因爲輕易相信“膚受之愬”而導致嚴重後果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應當從中吸取教訓,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審慎地對待每一個信息和事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選擇。

膚受之愬-成語圖片

膚受之愬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