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罪引慝

成語拼音

fù zuì yǐn tè

負罪引慝成語解釋

指引咎自責。

典故出處

《書·大禹謨》[舜]負罪引慝,祇載見瞽螋。”蔡沈集傳負罪,自負其罪,不敢以爲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爲父母之慝也。”

成語典故

負罪引慝,思古無詉,際人倫之窮者,何厚於自責也?★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

成語造句

他在犯錯之後,沒有試圖逃避責任,而是能夠直面自己的錯誤,負罪引慝,向大家誠懇地道歉並主動承擔後果。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陽的大臣。他本是一位忠誠且有才能的臣子,深受國王的信任。 然而,有一次在處理一件重要政務時,李陽因爲一時疏忽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個錯誤險些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後,心中充滿了懊悔和自責。 李陽沒有選擇逃避或者隱瞞自己的罪行,而是決定負罪引慝,主動向國王坦白一切。他來到國王面前,跪地不起,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失誤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國王聽後,大爲震驚和憤怒,但同時也對李陽敢於直面錯誤的勇氣和誠實感到欽佩。 在歷史上,也曾有類似的例子。比如春秋時期的晉靈公,他行事荒唐,曾重斂財物來裝飾宮牆,從高臺上用彈弓彈人,觀看人們躲避彈丸以取樂。大臣趙盾多次勸諫,晉靈公不僅不聽,反而派人刺殺趙盾。然而趙盾的弟弟趙穿最終殺死了晉靈公,趙盾復位。董狐在記載這件事時,直書“趙盾弒其君”,趙盾雖然辯解自己並未親手殺死晉靈公,但董狐認爲他沒有盡到匡正君主的責任,趙盾也最終接受了這種評價。這正體現了面對錯誤和責任應有的態度。 回到李陽的故事,國王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給李陽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李陽感激涕零,從此更加勤奮努力地工作,他用加倍的努力和智慧去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僅成功挽回了之前失誤造成的損失,還爲國家做出了更多更大的貢獻。 李陽的行爲成爲了衆人學習的榜樣,他讓大家明白,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錯誤和承擔責任。只有像李陽那樣,敢於負罪引慝,才能真正獲得成長和進步,也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這個故事流傳開來,成爲了這個國度教育人們要勇於面對錯誤、承擔責任的典範。它提醒着人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錯誤,都要保持誠實和勇敢,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這樣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李陽的名字,也因爲他的這種高尚品質,被人們銘記在了心中。

負罪引慝-成語圖片

負罪引慝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