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朔餼羊
成語拼音
- gù shuò xì yáng
告朔餼羊成語解釋
-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典故出處
-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愾羊。”
成語典故
- 不過外蒙古一部分,已不啻告朔餼羊,名存實亡了。(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八回)
成語造句
- 每月初一,照例的祭祀活動還在進行着,然而如今這不過是形式而已,就像那告朔餼羊。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爭不斷,周天子的權威也日益衰落。
當時有一個諸侯國,其國君雖然表面上還尊奉周天子,但實際上對於許多禮儀制度已經漸漸忽視。在這個國家裏,有一項重要的祭祀儀式叫做告朔之禮。
按照傳統,每年的秋冬之交,周天子會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給諸侯,諸侯把曆書藏於祖廟。每月初一,諸侯都要殺一隻羊,親自到祖廟裏舉行祭禮,這就叫告朔。然後諸侯回到朝堂,聽政佈政,稱爲視朔。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諸侯國的國君變得越來越懈怠,對於告朔之禮也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視。
有一年,負責準備告朔儀式的官員發現,用來祭祀的羊也沒有得到妥善的安排。由於國君的不重視,下面的人也開始敷衍了事,告朔時的餼羊也時常短缺或質量不佳。一些大臣看到這種情況,憂心忡忡,他們認爲這是對祖宗和傳統的褻瀆。
其中有一位忠誠而有遠見的大臣,他決定向國君進諫。他對國君說:“大王,告朔之禮乃是我們國家傳承已久的重要儀式,它代表着我們對祖先的尊敬和對國家秩序的維護。如今,告朔餼羊都變得如此敷衍,這是對祖宗的不敬,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國君聽了,雖然有些觸動,但仍然沒有采取實質性的行動來改變現狀。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諸侯國的國力逐漸衰退,社會秩序也變得混亂不堪。百姓們對國君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國家陷入了危機之中。而那曾經被忽視的告朔餼羊,彷彿成爲了這個國家衰落的一個縮影。
後來,其他諸侯國崛起,這個逐漸衰敗的國家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吞併。而告朔餼羊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它提醒着後人,要重視傳統和禮儀,不能因爲一時的疏忽和懈怠而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正如古人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只有始終保持對傳統的敬畏和尊重,才能讓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
告朔餼羊-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