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其辭
成語拼音
- hán hú qí cí
含糊其辭成語解釋
- 話說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顧慮,不敢把話照直說出來。
典故出處
- 宋·袁燮《絜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奪,多含糊其辭;公則不然,可則曰可,否則曰否。”
成語典故
- 發表時候,爲了避免反動政府檢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辭,現在把它們弄明確了。★沙汀《短篇小說集·後記》
成語造句
- 在面對重要的決策時,他總是不能給出明確的意見,而是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話語來回應,含糊其辭,讓人摸不着頭腦。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李華的官員。
李華身處朝堂,卻有着自己的私心和盤算。當時,國家面臨着一系列的決策,關乎民生和國家的未來走向。在一次重要的朝會上,大臣們紛紛就一項關鍵政策發表意見。有的大臣直言不諱,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希望能爲國家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然而,當輪到李華髮言時,他卻含糊其辭起來。他既不說支持,也不說反對,只是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話語來敷衍。
當其他大臣追問他具體的想法時,他顧左右而言他,總是避開關鍵問題,讓人摸不着頭腦。他心裏想着,若是明確表態,日後若出現問題,自己可能會受到牽連;若是不表態,就可以左右逢源,無論結果如何都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這種含糊其辭的態度在之後的許多事情上都有所體現。國家遭遇外敵入侵,需要制定戰略時,他同樣含糊其辭,不肯明確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他的這種行爲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不滿和擔憂,他們認爲李華的做法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
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些忠誠直言的臣子,他們爲了國家的利益敢於直言進諫,而李華的行爲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含糊其辭讓國家錯失了一些重要的機會,也讓一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華的行爲逐漸被更多的人所詬病。百姓們也對他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失望。最終,國家因爲決策的延誤和混亂而陷入了困境。李華也因其含糊其辭的行事作風而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重要的事情和決策時,我們應該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觀點,而不是含糊其辭、逃避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爲問題的解決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含糊其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