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鼠之徒

成語拼音

hú shǔ zhī tú

狐鼠之徒成語解釋

比喻品質低下的人。

典故出處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紀綱法律尚在,但可恨這班狐鼠之徒耳。”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那些爲非作歹、欺壓百姓的人,全是狐鼠之徒,終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中,有一個奸臣,名叫費無忌。此人陰險狡詐,爲了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如同那見不得光的狐鼠一般。 當時衛國的國君欲爲太子迎娶一位鄰國公主,便派遣費無忌前去操辦。費無忌見到那公主美貌非凡,心生邪念,他深知若太子娶了公主,自己日後定難獲得更大的權勢。於是,他在國君面前進讒言,編造了許多關於太子的不實之言,使得國君對太子心生嫌隙。而後,他又勸國君迎娶了本該嫁給太子的公主,這一舉動徹底破壞了衛國的穩定。 太子察覺到費無忌的陰謀,對他恨之入骨。費無忌害怕太子日後報復,便決定先下手爲強。他不斷在國君面前誣陷太子,用盡各種手段挑撥國君與太子之間的關係。衛國因此陷入了混亂與爭鬥之中。 費無忌的所作所爲引起了許多正直大臣的不滿,他們紛紛上書國君,揭露費無忌的惡行。然而,國君卻被費無忌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大臣們的諫言置之不理。費無忌更加肆無忌憚,利用國君對他的信任,剷除了許多與他作對的人,一時間衛國朝堂烏煙瘴氣。 百姓們對費無忌也是深惡痛絕,背地裏都咒罵他是個狐鼠之徒,只敢在陰暗處搞小動作,禍亂國家。但費無忌卻不以爲意,依舊我行我素,繼續爲非作歹。 最終,衛國因爲費無忌的胡作非爲而國力衰退,在諸侯國的爭鬥中逐漸處於劣勢。而費無忌這個狐鼠之徒也遭到了應有的報應,他的惡行被更多的人知曉,遭到了衆人的唾棄。衛國的這段歷史也成爲了後人的一個教訓,讓人們明白像費無忌這樣的狐鼠之徒,只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他們的行徑終究是不會得逞的,歷史會給予公正的評判。

狐鼠之徒-成語圖片

狐鼠之徒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