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過不悛
成語拼音
- hù guò bù quān
怙過不悛成語解釋
- 指堅持錯誤不改。
典故出處
- 清·林則徐《傳諭唩嚟哆將澳門洋樓鴉片呈繳》倘再執迷不悟,不肯盡數繳呈,妄思存留售賣,是其有心違抗,怙過不悛。”
成語典故
- 今如諸君約,苟能痛改前非,以國家爲前提,則寬其既往……如仍怙過不悛,則玉麟輩一介武夫,爲國家起見,惟知以武力判斷。★黃遠庸《陸總理演說後之政界》
成語造句
- 他犯了錯卻不知悔改,總是一副怙過不悛的樣子,讓身邊的人都感到失望。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蔡國。蔡國中有一位大臣名叫公孫戊,他仗着自己在朝中的勢力,經常爲非作歹,卻從不悔改。
公孫戊平日裏利用自己的職權,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怨沸騰。許多正直的官員都曾勸誡他要收斂自己的行爲,不可一意孤行,但他卻全然不聽,依舊我行我素。
有一次,公孫戊未經國君同意,擅自做主做了一件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事情敗露後,國君十分憤怒,準備嚴懲他。然而,公孫戊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對國君心生怨恨,認爲國君是在故意針對他。
他的這種怙過不悛的態度讓國君更加失望和憤怒,國君決定不再姑息他的行爲。於是,國君召集了其他大臣,共同商議如何處置公孫戊。大臣們紛紛表示,公孫戊的行爲已經嚴重危害到了國家的穩定和安寧,必須給予嚴厲的懲罰。
最終,國君下令將公孫戊罷官免職,並將他驅逐出蔡國。公孫戊在離開蔡國時,仍然不知悔改,還對國君和其他大臣心懷怨恨,發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回來報仇。
然而,他的這種怙過不悛的行爲最終也沒有給他帶來好的結果。他在流亡的過程中,四處碰壁,沒有人願意接納他。因爲大家都知道他的爲人和他所犯下的過錯,不願意與這樣一個不知悔改的人有任何關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怙過不悛的人最終只會自食惡果。一個人如果犯了錯誤卻不懂得反思和悔改,一味地堅持自己的錯誤行爲,那麼他必然會遭到他人的唾棄和社會的懲罰。正如《論語》中所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只有勇於承認錯誤,及時改正錯誤,才能不斷進步,走向成功。我們應當以公孫戊爲戒,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爲一個怙過不悛的人。
怙過不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