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不濟急

成語拼音

huǎn bù jì jí

緩不濟急成語解釋

緩慢;濟救助。緩慢的行動適應不了緊急的需要。

典故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正愁緩不濟急,恰好有現任杭州織造的富週三爺,是門生的大舅子,他有託門生帶京一萬銀子。”

成語典故

看看還差個八百多兩銀子,沒有法子想,要變賣東西,卻又緩不濟急。★清·吳趼人《糊塗世界》第六回

成語造句

在這緊急關頭,籌集資金的速度太慢,完全是緩不濟急,無法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賢明的君王。這位君王一直致力於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希望能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有一年,這個國家遭遇了嚴重的旱災,河流乾涸,土地乾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面臨着飢餓和貧困的威脅,生活苦不堪言。君王心急如焚,他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大臣們紛紛獻策,有的建議開倉放糧,有的建議興修水利,有的建議向鄰國求助。然而,這些方案實施起來都需要時間,而百姓們此時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急需立刻得到救助。 君王決定先從鄰國借調一批糧食來解燃眉之急,他派遣使者火速前往鄰國。可是,鄰國的辦事效率極爲緩慢,各種繁瑣的程序和官僚作風讓借糧的事情一拖再拖。這邊百姓們已經餓殍遍野,苦苦等待着救命的糧食,而鄰國的援助卻遲遲不能到來。 與此同時,國內的興修水利工程也進展緩慢,因爲缺乏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工程時常停滯不前。君王每天都在催促,但效果卻並不顯著。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過去,百姓們的處境越來越艱難,餓死的人越來越多。而那些原本可以緩解困境的措施,卻因爲各種原因緩不濟急,無法及時發揮作用。 這個國家的情況逐漸惡化,社會動盪不安,君王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之中。他意識到,在面對緊急情況時,必須要有高效的決策和行動,不能被繁瑣的程序和拖延所束縛。 最終,雖然鄰國的糧食終於送達,水利工程也慢慢完工,但已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個國家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從這場災難中慢慢恢復過來。而“緩不濟急”這個成語,也成爲了後人用來警醒自己在處理事情時要注重效率,避免因爲拖延而導致嚴重後果的典故。歷史上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在戰爭時期,物資的調配和戰略的實施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就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在救災工作中,救援力量和物資的到位速度也直接關係到受災羣衆的生命安全。我們應當從這些故事中汲取教訓,時刻保持警醒,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而有效地應對各種挑戰。

緩不濟急-成語圖片

緩不濟急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