穢言污語

成語拼音

huì yán wū yǔ

穢言污語成語解釋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典故出處

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語論·和柔章》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污語,觸突尊賢。”

成語典故

(明月、清風)指着唐僧,禿前禿後,穢言污語,不絕口的亂罵。★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四回

成語造句

他這個人素質極差,與人爭論時常常口出穢言污語,令人反感。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叫李四的人。李四本是個普通的百姓,但他有一個極壞的毛病,那就是總愛說一些不堪入耳的穢言污語。 李四平日裏說話從不顧及他人感受,無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與朋友相聚,那些粗俗、骯髒的話語總是脫口而出。周圍的人對他的這種行爲深感厭惡和反感,但李四卻不以爲意,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鎮上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這位學者滿腹經綸,品行高潔。學者在鎮上講學,吸引了衆多人前來聆聽。李四也在人羣之中,聽着學者的高談闊論,心中不禁生出嫉妒之情。當學者講到一些道德規範和文明禮儀時,李四竟在人羣中大聲地用穢言污語進行嘲諷和搗亂。這一舉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大爲震驚和憤怒,學者也皺起了眉頭。 學者當衆斥責李四的行爲,引經據典地說道:“《禮記》有云:‘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我們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像你這般口吐穢言污語,實在是有失體統,也違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李四聽了,卻依然不知悔改,還梗着脖子與學者爭吵。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李四因爲他的穢言污語漸漸失去了朋友,大家都不願意與他交往。他在鎮上也變得越來越孤立,生活也開始變得不如意。終於,李四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 他回想起自己曾經因爲那些難聽的話語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心中充滿了懊悔。於是,他決定痛改前非,努力改掉自己愛說穢言污語的毛病。他開始學着控制自己的嘴巴,每當想要說那些不堪的話語時,就咬咬牙忍住。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堅持,李四終於有了很大的改變。他不再說那些讓人討厭的話語,而是變得彬彬有禮,說話也變得溫和而有分寸。人們看到了李四的改變,也逐漸重新接納了他。 李四深刻地體會到了,言語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句穢言污語可能會傷害到別人,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後果;而一句溫暖、文明的話語卻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和尊重。從此,他更加註重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個文明、有素養的人。這個故事也警示着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辭,避免使用穢言污語,以良好的言行舉止去與人相處,共同營造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

穢言污語-成語圖片

穢言污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