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吏緩民
成語拼音
- jí lì huǎn mín
急吏緩民成語解釋
- 對官員嚴格,對百姓寬和。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爲官者應當懂得權衡利弊,不可一味追求政績而忽略民生,要做到急吏緩民的平衡,才能真正造福一方。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新上任的官員叫李大人。
當時,這個國度正面臨着諸多問題,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秩序也有些混亂。李大人到任後,決心要改變這一局面。
一開始,李大人雷厲風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嚴苛的政策,他對下屬官吏要求極爲嚴格,任何辦事不力或者貪污腐敗的行爲都遭到了他的嚴懲。一時間,官吏們都人人自危,工作起來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懈怠。然而,對於百姓,李大人卻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他深知百姓的不易,所以在推行政策時,會充分考慮到百姓的實際情況,儘量採取溫和、緩慢的方式,給予百姓足夠的時間去適應和調整。
比如,在一次稅收改革中,李大人沒有立刻強制百姓繳納高額稅款,而是先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他耐心地向百姓解釋改革的目的和意義,同時也根據實際情況對稅收政策進行了合理的調整。百姓們感受到了李大人的關懷和尊重,對他的政策也更加願意配合和支持。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急吏緩民”的治理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官吏們因爲懼怕李大人的嚴厲,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各項政務都得到了妥善的處理。而百姓們在李大人的溫和政策下,生活逐漸改善,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日益增強。
歷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據《漢書》記載,西漢時期的名臣黃霸在治理地方時,也是對官吏嚴格要求,而對百姓寬厚仁愛。他注重民生,積極推行各種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使得當地社會穩定,經濟繁榮。
李大人的治理模式在當時成爲了典範,其他地方的官員也紛紛效仿。這個國度在李大人和衆多官員的努力下,逐漸變得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管理和治理中,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和情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待官吏要嚴格要求,以確保政務的高效執行;而對待百姓則要溫和寬厚,充分考慮他們的利益和感受,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正如古人所說:“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只有真正做到急吏緩民,才能贏得民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急吏緩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