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不暇掩耳

成語拼音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

疾雷不暇掩耳成語解釋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典故出處

晉·傅玄《傅子·闕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衝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突然之間,形勢急轉直下,危險瞬間降臨,疾雷不暇掩耳。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地處中原要衝,時常面臨着周邊各國的威脅和覬覦。 有一次,強大的晉國聯合其他幾個國家,準備對鄭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鄭國的國君得知這個消息後,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他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但大臣們也都面面相覷,拿不出有效的應對辦法。 就在鄭國上下一片慌亂的時候,有一位名叫燭之武的大臣挺身而出。他向國君進言,說自己有辦法能夠化解這場危機。國君猶如抓到了救命稻草,趕忙讓燭之武去試試。 燭之武趁着夜色,悄悄潛入了晉國的軍營。他見到了晉國的將領,憑藉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開始分析當前的局勢。他指出晉國此次的行動過於草率,雖然看似氣勢洶洶,但實則存在很多隱患。鄭國雖然弱小,但也會拼死抵抗,而且鄭國與其他國家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晉國執意進攻,很可能會陷入長期的戰爭泥潭,得不償失。 晉國的將領聽了燭之武的話,心中開始動搖。燭之武見狀,趁熱打鐵,又說了許多利弊關係。最終,晉國的將領決定放棄這次進攻,並且迅速撤軍。 鄭國的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巧妙周旋下,得以化解。這一切都發生得如此之快,就如同疾雷一般,讓晉國根本來不及掩耳,就不得不改變了戰略。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不能盲目慌張,而要像燭之武一樣冷靜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說明了智慧和口才在關鍵時刻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甚至能夠挽救一個國家的命運。疾雷不暇掩耳這個成語,也正是通過這個故事,形象地描繪了事情發生的突然性和迅猛性,讓人們深刻地體會到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必須要時刻保持警醒,才能應對各種挑戰和危機。歷史上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都證明了在關鍵時刻,一個正確的決策或者行動,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改變整個局勢的走向。我們應當從這些故事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疾雷不暇掩耳-成語圖片

疾雷不暇掩耳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