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仁假義

成語拼音

jiǎ rén jiǎ yì

假仁假義成語解釋

僞裝仁慈善良。

典故出處

《朱子全書·歷代一·唐》漢高祖私意分數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義以行其私。”

成語典故

他第一便想搶曾鄉紳的家,那暴發的紳士,假仁假義的,好不可惡!★鄭振鐸《黃公俊的最後》

成語造句

他表面上對大家關懷備至,實則是假仁假義,背地裏盡做些損人利己的勾當。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行爲充分展現了什麼叫做假仁假義。 春秋時期,有個諸侯國的大臣名叫公孫無知。公孫無知平日裏總是擺出一副仁慈和正義的模樣,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卻充滿了私慾和陰謀。 公孫無知憑藉着自己虛假的表象,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信任。他常常在衆人面前高談闊論,宣揚一些看似高尚的理念,但背地裏卻在謀劃着如何奪取更高的權力和地位。他對上級阿諛奉承,對下屬則施以小恩小惠,讓他們誤以爲他是一個值得追隨的人。 有一次,國家遭遇了一場自然災害,百姓們生活困苦。公孫無知看到了這個機會,他立即站出來,聲稱要爲百姓們謀福祉,積極組織救災工作。他在百姓面前表現得極爲關心和體貼,發放一些糧食和物資,贏得了百姓們的感激和讚揚。然而,他這樣做的真正目的並非是真心幫助百姓,而是爲了提升自己在民衆中的聲望,爲他日後的野心鋪路。 與此同時,公孫無知暗中勾結其他勢力,企圖推翻當時的國君,自己取而代之。他的陰謀逐漸浮出水面,一些有識之士察覺到了他的真面目,但他卻利用自己假仁假義的手段,成功地矇蔽了更多人的眼睛。 最終,公孫無知發動了政變,成功地奪取了政權。然而,他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他的假仁假義終究無法掩蓋他的醜惡本質。百姓們逐漸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對他的所作所爲感到無比失望和憤怒。不久之後,公孫無知就被其他勢力推翻,他的下場可謂是咎由自取。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假仁假義之人的虛僞和狡詐。他們表面上裝作善良和正義,實則心懷叵測,爲了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這種行爲不僅會欺騙他人,也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保持警惕,不要被那些假仁假義的人所迷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認清他們的真實面目,以免受到傷害。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堅守真正的善良和正義,不要爲了一時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真正和諧、美好的社會。

假仁假義-成語圖片

假仁假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