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口不言

成語拼音

jiān kǒu bù yán

緘口不言成語解釋

緘封閉。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典故出處

《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羣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成語典故

商民工匠,見諸官紳,皆緘口不言,恐犯當道之怒,禍生不測雲。★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商務》

成語造句

面對他人的詢問,他始終守着那個祕密,緘口不言。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位忠誠正直的大臣叫李明。李明爲人剛正不阿,一心爲國爲民,常常直言進諫,指出朝政中的弊端和問題。 當時的皇帝初登皇位,年輕氣盛,對於李明的直言有些不耐煩,覺得他總是在挑自己的毛病。而朝中一些心懷叵測的奸臣,看到皇帝對李明的態度,便趁機在皇帝耳邊吹風,說李明自視清高,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久而久之,皇帝對李明產生了偏見。一次,李明又在朝堂上就一件重要的事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皇帝頓時大怒,當着羣臣的面嚴厲斥責了他。李明感到十分委屈和無奈,但他依然堅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職責。 然而,從那以後,皇帝對李明更加疏遠,甚至開始有意打壓他。李明深知自己的處境艱難,但他不願違背自己的良心去阿諛奉承皇帝。他選擇了沉默,不再像以前那樣直言不諱。 在之後的日子裏,朝中的奸臣們更加肆無忌憚地爲所欲爲,朝政日益腐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國家也陷入了危機之中。李明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可他卻只能緘口不言。他知道,此時自己若再貿然開口,不僅無法改變現狀,還可能給自己招來更大的災禍。 終於,國家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糟糕,皇帝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回想起李明曾經的直言進諫,心中充滿了懊悔。於是,皇帝決定重新啓用李明,並親自向他道歉。 李明深受感動,他再次挺身而出,將自己積壓已久的想法和建議一吐爲快。皇帝虛心聽取,開始大力整頓朝政,懲治奸臣,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緘口不言有時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沉默並不代表放棄。在合適的時機,當正義得到伸張,仍然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爲國家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在特定的情況下,言語上的謹慎和行動上的果敢同樣重要。李明的緘口不言,是爲了等待時機,最終他也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緘口不言-成語圖片

緘口不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