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可而進

成語拼音

jiàn kě ér jìn

見可而進成語解釋

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指有把握就行動。

典故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機遇時,我們應當善於判斷,做到見可而進,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位英勇的將領名叫伍子胥。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但因楚國奸臣當道,他的父親和兄長皆被陷害致死,他歷經艱難險阻逃到了吳國。在吳國,伍子胥憑藉着自己的智謀和勇氣,很快得到了吳王闔閭的賞識和重用。 當時,吳國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伍子胥便積極爲吳王出謀劃策。有一次,吳國得知鄰國越國發生了內亂,國力有所削弱。伍子胥認爲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便向吳王進言,主張趁機出兵攻打越國。吳王闔閭有些猶豫不決,擔心此舉會引發其他諸侯國的不滿和干預。 伍子胥深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他極力勸說吳王:“大王,如今越國正處於動盪之中,這是我們進取的絕佳時機。如果我們此時見可而進,果斷出擊,必能取得勝利,擴大我們的疆土。若猶豫不決,等越國恢復過來,我們就錯失良機了。”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再三勸說下,終於下定決心出兵越國。 吳軍在伍子胥的帶領下,士氣高昂,一路勢如破竹。越國倉促應戰,難以抵擋吳軍的進攻。最終,吳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佔領了越國的大片土地,極大地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此後,伍子胥繼續輔佐吳王闔閭,多次爲吳國制定見可而進的戰略,使得吳國在春秋亂世中逐漸崛起,成爲一方霸主。 伍子胥的故事充分體現了“見可而進”這個成語的含義。它告訴我們,在面對機遇時,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力,一旦發現有利的時機,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抓住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周易·繫辭下》中所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只有善於把握時機,勇於進取,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而伍子胥這種見可而進的精神,也成爲了後世許多人學習和借鑑的榜樣,激勵着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見可而進-成語圖片

見可而進

其他成語故事